Friday, June 1, 2007

Taiji|陈式太极拳的演变

陈式太极拳的演变

2007-04-29 16:29
 前见短桥兄提及各家太极拳之特点,有感而特发此文。
  这里我不想多再重复各式太极拳的历史,这个在有关书籍里都查的到。
  武术界有个风气,就是都说自己练的门派好,已成流弊。不过我说我个人还是最喜欢陈式太极拳,各人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同,选择各家太极拳。我也是研究学习了几家武术以后才决定专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现在流行的各家太极拳的起源,保留了太极拳刚柔并济,保留了缠丝劲,螺旋运动。陈式太极拳打手也比后来的推手更接近实战。现在的各式太极拳,大多是从陈式一路演变而来,至于陈家二路炮锤,后来在各家渐渐佚失。太极拳本来刚柔相济的特点,也逐渐被人认为柔化见长,是后来的误解。我觉得陈式太极拳更直接的保留了技击内容。必须注意的是后来各家对太极拳的修改主要是为了普及和推广,而不是技术上的提高。
  陈式太极拳的缺点(如果这可以算缺点的话),就是推广起来不如其他放弃发劲纵跳缠丝的太极拳来的容易。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是无法练好陈家的太极拳的,加上陈家太极拳打手对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不是
  一般年老体弱者可以开始练的。当然如果是从青壮年开始练习,打到老还是可以的,但是架子一般也开始放高了。由于拳架缠丝劲也比较复杂,不适合一些时间少的人起手锻炼。虽然陈式太极拳有非常好的技击和养生效果,但是如果和现在流行的各家太极拳相比较,比较难于推广。这是从学者的目的造成的。现代的陈式太极拳,也有降低难度和要求的趋势。
  陈式太极拳的另一个分支赵堡太极拳,特点也比较鲜明,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我觉得基本保留了原始太极拳的特点。
  我并不喜欢现在的一种论调,就是什么都要说正宗,说原传。其实事物是发展的,陈式太极拳是目前太极拳最古老的,但老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问题是要搞清楚太极拳为什么会演变。
  现在我们一般说的杨式太极拳,是指杨澄甫定的大架子。其实从杨禄蝉到北京教拳开始,太极拳就遇见了问题。过去太极拳只在陈家内部秘传,长辈对晚辈学拳要求及严格,而且一般都从小习武。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在北京,学拳的人三教九流,尤其后来杨禄蝉给皇族子弟教拳。一是学生素质不够,高难度的动作学不了,而且你也不能对学生对自己的子侄一样打骂和严格要求。所以杨公不得不把拳改了,这是公认的事实。这个问题,也出现在其他孙,吴,武等各派太极拳上。我觉得,这是太极拳由家族内部秘传走向社会,走向公开教学以后必然遇见的问题。所以一般的老师,只能采用两套教学办法,对一般弟子教改过的简单化的拳架子,对子侄和爱徒教原传的东西。
  在家里,班侯建侯学的都是老架子,这种架子是陈式老架子,还是经过杨禄蝉的发展,现在也无法见其真面目了。由于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是不拘泥于动作的固定化的。所以,可以理解,杨禄蝉在家里教子弟的,和陈长兴的架子有所不同是正常的。
  到了杨澄甫这一代,武术的技击功能进一步被削弱。在上海学拳的人大多不可能有陈家原来那些条件,很多人学拳也不再以技击为目的,这样,为了降低要求,便于普及,杨澄甫才定了现在的架子。不过,我不认为杨家自己的子弟仅仅靠练公开传授的架子就可以出功夫。据传杨澄甫的发劲也很利害,显然有其他练法。而强调技击散打的班侯,以及后来的少侯,从学者没有澄甫普遍,也是时代造成的。少侯晚年独创的小架子太极拳,只见发劲不见运劲,据说是圈小到没圈的上乘功夫,可惜不见传者,再说,那样的架子也不是初学者可以学的。
  最近我看到一本介绍吴全佑老架太极拳的书,是常云阶的弟子传下来的。动作难度也很大,而且保留了不少哼哈发劲的动作。可见,原来吴家家传的架子,也是保留纵跳发劲的。吴鉴泉定架子,也是出于一定普及需要的。现在的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见多,我觉得,可能很多也是不得已。曾经有一个练吴式太极拳的人问我为什么在推手中自己能化无法发人,我说你只练化不练发当然不行,从来不练发劲,搏击当中那里发的出劲。
  孙禄堂本来就是八卦形意名家,搏击功夫上乘,创造的孙式太极拳架高步活,独树一帜。从和其他拳种的结合和发展来看,孙式太极拳对太极拳有方发展的一面。结合了一些其他内家拳的长处。但是后来传拳,也是因为普及的原因不得不降低要求。
  武式太极拳是我除陈式以外最欣赏的太极拳。特点非常鲜明,短桥兄看起来比较推崇。而且武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也很有贡献。但是后来也面临普及和技击的两难。
  解放后国家批评唯技击论,使太极拳家更不敢提技击。 傅钟文 先生在编写杨式太极拳的书的时候更是一再强调不是为了技击。这进一步削弱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后来定的简化太极拳,还有竞赛套路,都不是完全从体用出发,以技击和出劲力为目的的架子。
  如果说各家太极拳到了最高境界,无高下之分,都是无刚无柔无圈的境界。这个我是同意的。但是,我只限于各家能出功夫的家传训练,只在小范围传授的东西。至于各家公开传授的架子,是被迫改的难度偏低的。从目前定的一般各家太极拳来说,我只能说陈式太极拳保留了更多的东西。这也是我最后花很长时间寻访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原因。
  也许本文会开罪一些练其他太极拳的朋友,其实我也是欢迎大家批评的。只能说,我个人现在专练陈式太极拳,不是因为家庭,也不是因为正好 和某个 老师相熟,而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今之拳者,各家皆盛赞自家门派,誉美有加,而喜指点别家瑕疵,久之而成流弊。金刚自练太极,先指点自家,骂上一骂,非逞口舌之快,但愿各家取长补短,多交流发展,少互相指责。
  一骂不团结。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武术,分成许多流派。可惜各家太极拳之间,甚至一个式子的太极拳界之间,表面上写东西讲话,都比较谨慎。但是私下里,矛盾重重,有利益上的,有对拳的理解上的,还有个人恩怨上的。先撇开私人因素,就说对拳的理解,本来对拳的理解不同可以公开争论,甚至比武印证,一起研究。可是我们这里更多的是相互指责,都说自己练的好,别人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各家门人子弟,习以为常。在太极拳界,是经常见到的。同门之间争论正宗,对改拳的非议,等等。包括在陈式太极拳内部,各人的子弟都夸自己的老师功夫好,别人的东西贬多褒少。这样类似的事情,我见过不少。陈式太极拳新老架之间的一些争论,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其实这也不是太极拳一家,很多传统武术都这样,当然我自家门里,听的看的多一些。有一位太极拳名家(姓名略)曾经想集合一些国内的名家一起研究一下老架陈式太极拳,把各人不同的意见交流一下,给初学者一些统一的意见,拳架除了各人的风格,也给初学者制定一些标准。也因为各人的原因,做不起来。弟子私下里说,那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国家制定的竞赛套路,除了体育学院的,一般的传统拳师,只是应付一下教弟子,不作重点。教的学的仍然以传统架子为主。各人的差别还是不小的。对拳的理解和侧重点,分歧也很大。
  由于时代的原因,现代太极拳家的技击水平比起前辈有一定差距。如果各人不多交流和发展,各自认为我的最好,那么如何发展?
  二骂故弄玄虚,盲目片面理解拳经拳谱。太极拳是优秀的技击拳术,有许多科学研究有待我们去做。古人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是立足于当时的科学和理论水平的。所以多用中国的传统哲学来解释,我们可以继承,但是也要发展。不能老是停留在阴阳,停留在老拳论上。日本对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在系统化,专业化上,已经走在我们前头。太极拳前辈虽然功夫精深,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对太极拳的解释不一定都科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许多国内出版的书籍,更多的是重复前人的拳论,让人觉得深不可测,玄妙万分,但是却缺乏量化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对于前人的一些拳论,当然可以研究,但是也不能随便就引为经典。我就很不同意 "用意不用力",说不用力太夸张了。现代人的古文水平,对传统哲学的了解程度,不可能和古代学者一样,过于强调老拳论,只有让现代的读者和学习者觉得玄妙,但是没有更直接和科学的理解。对于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那么了解的外国人推广,更是不合适。盲从古人是不对的。
  太极拳是高深的拳术,但是可以用力学,生理学上去解释的。不是" 不可测度"的。现代科学仪器很先进,一拳多少力量,多少速度,都可以科学分析的。但是,有些人胡乱加些科学名词,乱解释太极拳就不可取了。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学习日本人的研究精神,尤其是集体研究精神。
  三骂保守和过于注重面子。其实保守是很大的问题。现代我国的太极拳界,大多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和其他武术和世界其他搏击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现在的太极拳学习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不和练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这个,倒还不如前代拳师,不论各家高手,打出太极拳的名气不同。现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声面子,大多拳师不喜欢和同等水平的拳师交流印证功夫。我湖州的一个拳友,先练杨式太极拳,后经我引荐练陈式,他是很喜欢实战的,而且喜欢和练不同功夫的人散手实战,实战中也加深了对拳理的理解。这样的人现在不多。太极拳对其他优秀拳种和搏击术的研究和吸收,以及对应之法,很少,还不如当年的 孙禄堂 先生。甚至有许多传统拳师推崇太极拳,到了排斥其他拳种的地步。武艺不印证,不交流,没有实战,如何前进?陈式太极拳本身的创编,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术的优点,尤其收戚继光整理各家武术的影响。到了现代,各家太极拳还在闭门造车。
  为了面子,所谓的名家也很少和其他门派的高手交流拳技。不知道他们如何保持他们的竞技状态?
  一般老师教学生,互相到推手为止,也很少和学生放开打实战。对于学有所成的弟子,我觉得可以 和 老师实战。我有个学生,大概是谦虚,说弟子怎么能超过师傅,我说,弟子一定要争取超过师傅,如果弟子老是不如师傅,那什么东西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是一贯欢迎所有人(包括跟我学的)超过我,弟子达到了老师没有达到的境界,是老师最高兴的事情。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的。
  听说《武魂》搞了一个传统武术擂台赛,有一个传统武术名家报名参加了,不知道有没有传统太极拳名家参加。
  没有实战的训练保持竞技状态,很难想象大师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实战水平。
  四骂吹嘘前人。太极拳前辈功夫比现代的高,是有共识的。太极拳许多前辈名家,练拳的辛苦和高超的搏击功夫,的确让我等后生小辈向往。但是,仰慕先人不是吹嘘先人。现在关于很多前辈的故事,大多传奇传说多,有可靠资料的少。大多是据谁谁谁说。当然谈一点传奇,增加一点武术的传奇色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现在对太极拳前辈的搏击功夫,在不少书籍里,是被过分夸大了。最近在武术网上贴出了香港举行的一场吴式太极拳和白鹤派拳师的擂台交手录象片断,再印证后来吴家太极拳对此战的评价,可见其夸大不实的成份。这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很多。
  很多书刊宣传的很多太极拳手一举手将对手发出多远,如何利害,很多情况下是师傅和弟子印证拳技,或者在技击水平差的比较远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较量。和真正实战,有一定的距离。对前辈的功夫,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对于有些记载,我觉得可信成份比较少,但是还有人印在出版物上,对一般人了解真正的太极拳,反而有反面影响。
  太极拳前辈的搏击水平,是实在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真功夫是不可能立足的。陈长兴,杨露蝉,杨班侯,陈发科,和兆元,孙禄堂这些人功夫,是不需要吹嘘的,但是其实很多人吹嘘前辈 和 老师是为了抬高自己,这就更不可取了。
  骂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纯属于个人观点,偏激之处,各位指点,另外也欢迎别人骂我。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现在说法很多,现在比较普遍认可的,是我国著名武术研究工作者唐豪的研究,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战将陈王庭,后在陈家沟沿袭,当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均起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在许多其他各式太极拳的书籍里,比较淡化陈式太极拳为各式太极拳之母的说法,有的还是说太极拳始创于张三丰,最近汪波出版的全佑老架太极拳一书中,更是对太极拳起源于陈式公开表示了怀疑,并提出了张三丰创拳的可能性。
  在作讨论之前,我觉得首先要说明一点,有许多人写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都是带着个人目的的,很多为了标榜自己学的正宗或古老,拼命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师承更古老。由于现代太极拳的传播始于陈家十五氏陈长兴,这个事实基本现在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大多数其他式子太极拳的门人对陈长兴的介绍都一笔带过,除了陈式的门人。更有人为了宣传自己,假托古人,篡改历史,那就更不可取。我觉得,在讨论时,先要有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不能为了一己的名誉,我觉得,至少, 唐豪 先生的考证不管准确与否,应该可以相信没有带个人利益色彩。我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但我不是陈家子第,选择练陈式太极拳也是个人选择,但是,无论我的讨论准确与否或者是否有失偏颇之处,但是,首先是正动机,至少,我没有刻意去褒贬任何一家的意思,不想,也没有必要宣传谁,褒贬谁,希望做到公正。这一点,我觉得汪波在全佑老架一书里,对各式太极拳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他对太极拳起源的不同意见,也是出于学术分歧,没有其他目的,这一点,从书里看的出来,对他的见解,我还是很尊敬的。
  首先看一下现在的最普遍的意见,陈王庭创拳说。陈王庭的著作,大多佚失,现在留下的词,那一句"闲来时造拳"成为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证据。关于陈王庭当时创编的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一百零八路长拳,十八般武艺等等,一般没有异议。其拳式多取于戚继光的拳经,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造拳" ,我认为实际上是对当时优秀的民间武术的一次发展和改编,而不是完全的发明创造。
  这里又涉及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太极拳?怎样才叫太极拳。陈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把陈沟拳叫成太极拳,是现在分歧比较大的,也是很多各种各样史料有真,有伪作的地方。有人提出太极拳和通背拳的联系,认为太极拳最早叫通背太极。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太极拳最早是从外家拳体会发展出来的,所以,当年陈王庭所创编的架子是什么样子,除非在考古发掘上有更多发现,现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的意见是,不管陈家沟流行的拳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叫太极拳,他的风格和特点,以及对于对现代太极拳的影响,应该称为现代太极拳的鼻祖。我和一些练陈家功夫的人交流,一般都认为陈王庭当时创编的架子,应该和现代的陈式太极拳差别还是不小的,真正开始和现代太极拳有联系的,是陈长兴的陈式一路,和二路炮锤。我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陈家的太极拳应该是集体创造,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陈王庭,提供了框架(也是查考了别家和自己的家传的武艺的),一个是陈长兴,去繁就简,继往开来。由于陈家名手辈出,很多对拳术的体悟,都不断发展,到了长兴这一代,太极拳的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可以说,从陈长兴这一代陈家拳师开始的太极拳,已经是相当完备和严谨的了。
  目前的陈式太极拳,还有大小架,新老架的说法,实际上每人的风格都有不同,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从大方面说,有现在的小架太极拳, 陈立清 老师在传授,有陈发科父子传授的 83式大架,陈家沟四大金刚传授的75式大架。至于当年陈长兴本人的架子,应该都是有所不同的,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体悟,拳架具体动作上有出入并不奇怪。
  有关七寸靠和双手捺地的蹬一根,在陈鑫图说里是有介绍的,小架子太极拳也是那样练的。就这两个式子而言,从我练陈式太极拳的体悟来说,倒是象更加古老的练法,而后来为了降低难度而改的,陈鑫在图说里说现在有新法练蹬一根。我这个理解,是从练拳角度的一个猜测,并没有严密的证据。也不能由此证明小架子太极拳更接近古传太极拳。(陈立清在出版物中介绍说小架太极拳在先,大架太极拳反而是在小架基础上改进的),出于传人的不同,可能各自都保留了一些古传太极拳的练法。
  现在各家太极拳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都比较推崇。但是王宗岳的太极拳始自何处,也是很多争论的疑点。也有人基于此认为太极拳并非始于河南陈家。陈家认为王宗岳曾经到河南教学,可能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陈家的太极拳。疑点在,当时的陈沟拳及其保守,从不外传,也不公开练拳,所以才有杨禄蝉偷拳的故事,在当时,王宗岳通过什么途径去学和了解太极拳,然后写出那些拳理来,是很令人不解的。还有除了这篇拳论,并没有许多关于王宗岳武艺生平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王的太极拳论乃后人伪作。但是,我觉得王氏拳论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太极拳非始自于陈家。
  另一个关于张三丰的说法来自关于张松溪,当地县志记载他和武艺高强的少林和尚交手的经历,戚继光的拳经里也介绍了"绵张之短打",可见张松溪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高超。有记载说张松溪和其他6个人都曾经跟武当山张三丰学艺,于是以此推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我觉得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是张三丰创造,就不能主观臆断。但是,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张三丰是一位武术大师。另外一个说法是唐代许宣平创太极拳。我的意见是,实际上中国武术渊源流长,但是保守作风也非常严重。许多优秀的搏击术都因为传人的原因失传,后来又有不少人领悟到了类似的境界。是经常有的事情,我们现在流传的武术流派,多成于明清两代,和武术的保守风气有关。我认为象太极拳这样的技击特点,是否前人有领悟到类似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本身各家武术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相同的。如果仔细分析形意八卦太极,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太极拳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不管是张松溪也好,许宣平也好,虽然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拳术和现代太极拳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拳术里含有太极拳理是很正常的。
  我的观点,陈王庭是肯定作为整理各家拳术,尤其是戚氏拳经,并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套路,和锻炼方法。所谓"陈氏拳剑创始人"也不过分。但是当时他创编的套路和今天的太极拳,应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经过陈氏数代拳师的研究和发展,到了陈长兴这一代,太极拳架已经发展的相当完美了,搏击功夫更是一流。而且从这一代开始,太极拳开始外传交流,出现了象杨禄蝉那样出色的外姓高手。如果说太极拳始自陈王庭,我更倾向于太极拳是陈家历代拳师的集体创造和改进。自长兴一代到达了一个高峰。对于其他和太极拳拳理类似的内家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陈家的拳术是从张三丰或是其他拳手那里学来的,可以认为始自陈家。而关于名称,我觉得没有必要拘泥和争论,太极拳的功夫是练在手上的,太极只是一个名字。现在有些其他的太极拳,不同于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各式,如武当太极拳等等,我觉得其实是和陈氏家传体系不同的另一种内家拳,如果从拳理上说,称其为太极拳并不为过。太极拳只是一个名字符号,也不必争论什么版权,我认为都可以叫太极拳,关键是有没有太极拳刚柔相济,阴阳动静,化打结合,螺旋运动等的特点。至于拳架,各异并不奇怪。他们的这个太极拳始自何处,那就更待考证了。但是为了证明其正宗假托古人,就可笑了。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一古脑儿的往张三丰那里推,这不是写小说,就算没有确凿的记载,也得有令人信服的推断。
  目前对各家太极拳的改进,多有为了健身保健和推广为目的减小运动量,降低难度和复杂程度的趋势。从杨禄蝉在北京教皇族子弟开始,太极拳就面临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境地。推广就涉及到一个难度问题。现在除陈氏太极拳和一些学了各家太极拳内部老架的架子外,对于缠丝劲和发劲,多有舍弃,尤其是陈氏二路炮锤,几乎被舍弃不用,而其实近代太极名家如杨澄甫,还是精于炮锤的发劲的,可见各家太极拳家传的东西和公开传授订的架子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个有推广需要的问题。目前的陈氏太极拳,也有不少人在搞简化的架子,也是为了现代速食文化的需要。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练上好多遍,那这简化架子练了能出多少功夫呢?可是现在时代造成大多数人学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功夫能技击,更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吃不了那个苦了。(至少没有吃那个苦的动力了)。太极拳为了迎合一些学习者的需要作了很多迫不得已的让步。所以,从太极拳的精义来说,现代的太极拳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象从陈王庭到陈长兴那些拳师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杨班侯,陈发科,应该说功夫是有所继承和发扬的。但是以后在技术上就没有多少发展了。对于真正的太极拳精义,也是研究古传太极拳的意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