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07

张延生---怎样才能通小周天(转贴) - Sent Using Google Toolbar

张延生---怎样才能通小周天(转贴)

张延生---怎样才能通小周天(转贴)

作者:品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32    更新时间:2006-02-08    

小周天怎样才叫通?道家的书中有通周天的标准,我自己也有实践的体会。首先就练功来讲,且不说以意贪气,因为以意领气是达不到通周天的目的。我问问你,"以意领气,你往哪领?""任督二脉都在什么位置上?"你只知道在身体的中间,从后面中间上来,前面中间下去,可你不知道任督二脉的具体位置。它有多深多浅?多宽多窄?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无论"后面向前转",还是"前面向后转",无论"男的是后面向前面转",还是"女的从前向后转"等等,大家不必为此再争论不休了,任督二脉在哪里都没搞清楚,结果转了半天,那一点气都在经络外面乱转,与肌肉产生摩擦,感到热烘烘的,以为是得气了。实际上是能量消耗了。摩擦生热嘛。元气是用来活命的。你的元气在运动中就消耗掉了,而并没有在经络中运行。



那么大家要问,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小周天"在哪里?那就要"勿妄勿助,无中生有"。首先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妄",指妄想,或者希望得到不切实际的主观意识去帮忙,让它自己产生。这个过程就牵扯到了下丹田的位置问题。



下丹田在什么地方?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肚脐里面",有的人说"是肚脐到命门之间","前七后三"或"前三后七",有的说"是脐下三寸",有的说是"脐下一寸二","脐下一寸三","脐下一寸三分五",还有的说"是关元","是气海",甚至有的说"在膀胱的后面,小肠的下面――",名目繁多。那么丹田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你小中的那么一块地方。什么地方?不知道,到时候会产生,它自己会告诉你。如果你先知道了,那往往就错了。因为每一个人腰的长短,胖瘦都不一样,那么腹中气的反压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不可能一样。下丹田如何产生的?就是当你意守下丹田,你的气不断向下丹田中压缩。压缩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热力学的理论,"气体压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意守丹田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热。当气体进一步压缩到一定程度,气态就会转化为液态,如液态氮、液态氧之类就是这样得到的;这就可以产生精液、津液等。液体经过加热以后才能产生蒸发及气化,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就可以放出热量。这时压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到腰、肚子一带非常充实,饱满。当气体压缩时,就会向周围膨胀。而你腰的周围,腹部的肌肉有个反弹力,这个反弹力的合力点的位置就是下丹田。精确位置就每个人来说,多少有些差异。因为有的人内脏下垂,有的不下垂。按"前七后三者""前三后七"的方法衡量很可能就不行。一些大亨的肚子特别大,"前三后七"的位置,前三的肚子里面全是脂肪,如果说丹田在脂肪里,脂肪里根本没有血液循环,那怎么练哪?(笑)这就没有道理了。所以,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练,到时候它自己会产生的。



如前所述,气体膨胀后,反弹力压回来,继续膨胀,反弹力又压回来,如此反复,最终在合力点上集聚能量。当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块东西,或者说是"挤"出来一块东西。这就钻牛角尖为"气"。当压力再继续压,这团东西要运行的,其运行方向自然是选择通常阻力最小最薄弱的部位。在人身体上阻力最小地方在哪?就是经络。这地方电阻最小,电流最大。此处正好是最薄弱的环节。当压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首先把这地方先挤开,然后进入经络中去,沿着经络运行。这时走到尾闾,走到尾闾部位拐个弯,再返折而上,这个弯捐得很急。好象咱们浇花用的皮管子,如果离水龙头很远,又要把水源切断,为了节省水,可以把管子折回来,水的流量面积减小,水就被截住了,达到暂时切断水源的目的。然后就可以拿着管子去关龙头。道理完全一样,因为尾闾这个弯太锐了,气要通过地方很困难,这地方有一个很细和很窄的缝,必须把它挤开。这时大家就不要去管它,继续往下丹田里打气、压气。当气打足时,自然就通过了。这就如同救火用的高压水龙头,要想把它折弯,两个人都折不过来。因为能量往前冲,力量很大――也就是压力要足够。这时,只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打到足够的时候,这个"折"就被撑开了。一撑开马上气息就上来了,气体体积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就减少了――达到后腰背部又顶不过去了。压力又不够了,就需要继续打气。将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腰背酸痛,因为这地方经常是着,也形成一个比较扁而且贴在那里的头部。同样需要加压。当气力足够时,一下子把通道撕开,"辘轳关"就通过了。过了这关,气再向上走,体积又增大了,单位平均面积的压强和压力又减少了―――到了后颈部。那里有枕骨,而且经络通道比较窄,是一个最难过的"关",就需要继续往下丹田打气。与前面道理一样,只要压力够了就可以过去,压力不够就过不去。气顶得脖子酸、脑袋疼,脑袋里嗡嗡的乱七八糟地响,这时按摩、针炙,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感觉难受极了。而你不要管那些痛苦,坚持意守下丹田,坐在那里。当压力达到足够的情况下,会有这样一种特殊感觉:压力不够时疼得不行,继续加压,当压力达到的一瞬间,突然一下感到头与身体无限大了,好象全身什么都没有了,感到特别舒服。同时还发现一个特点,用鼻子往里吸气,只吸而不呼,吸半个小时好象都吸不代你要想呼气,试着呼出很长时间也还可以呼,这时就进入了"胎息"状态。这就是通了"小周天"。



小周天一通"必然进入胎息"。道家书中写的非常清楚。"小周天""通"了,如果没有"胎息"过程告诉你,那这"小周天"肯定是没通。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小周天通了"百病皆无"―――基本就没什么病了。当"小周天"通了以后胳膊腿的毛病可能还有些,其它五脏六腑的毛病不会再出现了。这就是通"小周天"的特点。
因为这团气运行起来了,它就要在身体里面走,你就能体会它在里面走的过程。而后你用意跟着它走,时间长了就可以体会出你自己的任督二脉在什么位置上。这时候气的运行渠道你也熟习了,你再拿意使它快转或慢转,正转反转,都无所谓了,而且气都是在你的经络中走。通周天就是如此而来―――"勿妄勿助,无中生有"。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想拿意去领,领了半天不一定在经络中运行,结果把你的元气都消耗掉了。所以说"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它自己就来了,你盼望着它来,它不一定来。这是"小周天"的问题。根据我自己和我的一些学生的体会,都是如此。
此文是对小周天的另一种解释,大家是不是认为很有道理呢。真正的丹道功夫好像都是这样呢,只是在解释上和认知上有些不同罢了!

Qigong|真 气 运 行 法

2007-04-30 | 真 气 运 行 法

一、真 气 运 行 法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
基 本 内 容

(一)、练功姿式
  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
  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
  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 8 ― 12 次为宜。吸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 1 ― 10 ,再回头从 1 ― 10 ,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练功约 3 ― 5 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 3 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 10 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 3 次,每次 40 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 ( 尾闾、夹脊、玉枕 ) 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 ( 脑中 ) ,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注 意 事 项
   1 、练本法须在静室内,明暗强度适宜,空气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当风。
   2 、凡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不宁时,不宜勉强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
   3 、练功时间内应昼避开一切干扰。凡天气剧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时,暂勿练功。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
   4 、用本法者平时须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劳逸适度,饮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腻之物。
   5 、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戒绝房事,以免影响进程。通关后亦须有所节制,保持精力充沛。
临 床 应 用
  本功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症的治疗,经近年临床验证,取得一定疗效者有:慢性鼻炎、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食管炎、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肾炎、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性欲低下、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癔病、焦虑、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无病者亦可修练本法以养生保健 

Qigong|修真入门--真气运行

2007-04-30 | 修真入门--真气运行

修真入门--真气运行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是自我导引
1.1基本知识
 
精,气,神,人之三宝,凡人生于世,皆依耗精气维生,精气尽,则神去身亡亦。故,修道者有云:"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依此法,度万万世而不坏。
精者如水,气者如水蒸气,精可化气,气可化精。故有练精化气一说。精在人的身体里是极其重要的,身体中的所有器官,都是要依*精的滋润才可正常运行。精的补充来源有:食物、空气、水、真气的转化。在某种意义上,精就象另一种血液,是生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精并非生理上的精液,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联系就如饥饿或新鲜空气于精之联系一样。
气,因其行于体内而无形,发于体外而无影,运走自如,可知觉而不可见,因故得名。修行之气与呼吸之空气不同,空气在体内"始于鼻,止于肺",真气之气则运行于经、络、脉之中。中医有云:"痛则不通",即言真气不通也。修行之人既是以人力运走真气于经络,从而达到练精、练气的目的。
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认为即人之灵魂,精、气可加强之。修炼之人最快三月即可知神为何物。
精、气、神,虽各有其特有性质,实际上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舍,有精就有神,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伤则精无所守。精又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无气则亡。精、气、神,三者一体,存则具存,亡则具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为气之母,神为气之形。关乎人之存亡,不可不知!
 
经络,《内经》称为经隧,它是由组织间大小不同的隧道构成。如肌肉、筋骨、神经、血管、腺体等。这些组织之所以能活动,必须依赖经隧中源源不断的真气运行,赋予能量。所谓经络是总称,经是指直行的较大的十二条通道,与脏腑有密切联系。络有十五,横行于阴经阳经之间,为十二经表里配合、联系、传注的纽带。络之细微者叫孙络、浮络,就象网罗那样遍布全身。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考》云:八脉者,冲脉……,督脉……,壬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维神仙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丹田,丹是药的一种,是从药里提炼出来的精华,丹田既是修道之人希望从身体里提炼出精华的部位。丹田的部位传统说法有三个,头顶百会为上丹田(另说在眉心);心窝为中丹田(另说在脐中);脐下三寸为下丹田(有说在脐内一寸三分,有说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总之,以上部位都是真气运行集中而又活泼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位于膀胱之后,直肠之前,是一个夹室,有气则开,无气则合,为壬、督、冲三脉所起之处,诸经汇集之所。因此又称丹田为"气海"(并非指气海穴)。丹田真气饱满之后,即经第二腰椎处,沿督脉向上移动,活泼有力,《难经》称其为"肾间动气"。
 
1.2 入门功法
 
中国古卷浩渺,修行功法多如牛毛,这里主要介绍道家内丹初级功法――真气运行法。此种功法由李少波先生根据道家小周天演化整理而来。打通小周天,向来是求道学仙的基本要求,小周天一通才算开始修道。
一、姿势
(1)盘腿坐式:分双盘、单盘、自由盘。双盘为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双手相合置于小腹前。这个坐法只是为了稳固不摇动,没有相当功夫不易做到。单盘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势如前。自由盘如图,是一般人习惯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适宜的椅子上,以坐下来大腿保持水平为度。小腿垂直,两脚平行着地,两膝间可放下两拳(拳眼相对)。
(3)站式:如图。
二、对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闭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轻抵上颚。唾液分泌得多了,将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谓"吞津"。
(2)眼睛:闭目内视,练到那一步就内视那一部位。若练功时心猿意马,思如潮涌,就睁开眼睛,注视虚空或鼻尖少时,打断思路,闭目再坐。此谓"慧剑斩乱丝"。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从容自然,没有粗糙的声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气运行法的关键问题,在后面的练功过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贯通壬脉的一、二、三步过程中,一直注意呼气,吸气时任其自然,自无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练功须知
(1)环境:练习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也不必过分强调这个问题,没有他人干扰即可。
(2)不要在: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勉强练功;风雨雷电时暂且不练。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气的运行不比勉强引导,当其充盈时自会运行,勉强引导易出偏差。
(4)幻觉和触动:练功时,由于真气活跃,经络开启,会出现各种幻觉和触动,请勿惊虑。经常出现的有:大、小、轻、重、凉、热、痒、麻。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惧忧虑。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①方法:练功条件准备好,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约一两分钟后平静下来即可没有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识作为。久久行之,真气就在心窝部聚集起来。而且这个方法本身就是排除杂念的好办法。
呼气时真气下行进入丹田,为达此目的,必须先聚集真气,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步时并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开始就气沉丹田,初学不易掌握,一时见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终止。
②时间:如果想如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没有固定时间也不要紧,抓紧练习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钟。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应:练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气就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第二步、气沉丹田
①方法:当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进。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大将产生高热,很不舒服。
②时间: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③反应:每次呼气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当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的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时把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③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形成气丘,随着时日和功夫增长,气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强。力量足够时会向下游走,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背发热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勿忘勿助!意识跟随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引导(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决定的,若力量不够,它就会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充实再继续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即可。
②时间:每天可增加练功次数和时间(40~60分钟)。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人经过数小时、数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关过程为正常生理现象,人人可通,极个别通不过的另有原因。
③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名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气培养充足,一股热力直冲而上,势头很猛,一次冲过督脉;有的行行驻驻,数日方过;有的像水银柱一样,随呼吸上下活动,渐次上行。通督前后身体可能不稳,注意及时调整。头部感觉箍紧,有时沉闷不适,为正常现象。此阶段异常关键,不可疑虑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气过玉枕、百会后,向下经鹊桥(舌抵上颚)入壬脉。小周天就已经通了!此时,一吸气真气入脑海,一呼气真气入丹田。此后,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会出现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百会,灵活掌握。
②时间:每日三次,每次60分钟或更长。 ③反应:此步初期,可能各种触动现象不断,十余天即可消失。
 
1.3常见问题
1、练过其他功法,能不能练习真气运行法?答:可以。只要求在功法上不要混淆即可。
2、性生活对练功有影响吗?答:有所影响。通关前要节制,以免延迟通关。
3、练功主要由那些禁忌?答:不要在打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冲动时练功。风隐雷电时也要暂停练功。
4、女性和男性练功一样吗?月经来时可否练功?答:男女练功有所区别。女性在怀孕时不宜做气沉丹田和通关的追求,恐引起流产。月经来时不要意守下丹田,以免血多或经期延长,未通关者静观鼻尖,已通关者可守上丹田。其余男女相同。
5、练功过程中体位能随时改变吗?答:可以变化。以求舒适自然为最好。
6、该功法如何收功?答:无需收功。结束时,只需稍微缓解,搓手浴面即可。
7、心窝部在哪里?答:巨阙穴,胸骨剑突下一寸五分。以此穴为核心的范围,并非仅指此穴。
8、真气已经深入丹田,为什么进入第三步功就找不到了?答:丹田容积很大,有气则开,无气则阖。开始丹田有感觉是因为其未完全打开,及至完全打开,真气如小溪入海,自无感觉。是故,丹田又称"气海"。坚持练功丹田自然感觉饱满。
9、练功过程中总想放屁,怎么办?答:练功第二步中,肠鸣矢气是正常现象。第三步后期到第四步,要注意提肛控制,以免真气走失。
10、练功第三步小腹涨的厉害,就是不往督脉去。怎么办?答:此时把意识转向命门(意守命门),很有效果。
11、通关后怎样练功?答:五步功成后,如果没有其他追求,意守丹田即可。参照第五步。此时小周天已通,可以说您已经正式进入了气功领域。继续修炼吧!

Qigong|大周天八脉八穴论

大周天八脉八穴论

作者: yilvfeng1986   发表日期: 2006-01-31 10:04  点击数: 1906


说明:这是以前在网上遇到的,希望有机会接触三丰祖师原文的道友能发上来与大家共享,没有的话,遇到了也不要错过。此书即自发动之神修丹法。





大周天八脉八穴论

      诚光

 
我自幼体弱多病,1948年从李厚觉先生学练气功--静动功(与今日之自发功相似),并赐与我一本邋遢道人著《�功大周天八脉八穴论》。该书系手抄本。十年动乱时期,该书被焚毁。
 
《�动大周天八脉八穴论》所述内容与一般气功书中所述不尽相同,将其内容公诸于世,于气功事业未必不无小补。同此本人不揣冒昧,将记忆内容备述于后,以供气功同道参考。然而该书所述之气功法理,多属唯灵论,近于玄妙,难以信实,故略而不取,仅将八穴位置、八脉路线概述之,俾使练功呈现如此内景者,有所依

  同时,也恳请海内藏有是书者,慷慨献宝,则气功幸甚。
  �功大周天八穴位置及八脉线路如下。

  一、任穴 任脉
 
任穴:任者,任务、责任也。心为人身之主宰,所以任穴在于心。心主意念,一切由意念作起。
 
任脉:起于漕溪(口腔〕,经咽喉、膻中,肚脐、气海,至会阴与督脉相接。  

  二、督穴 督脉
  督穴:督者,督导、总督也;脑为元神之府,所以督穴在于脑。
 
督脉起于会阴,经尾闾、夹脊、玉枕、百会、印堂,至漕溪,经舌搭桥,与任脉相接。
 
〔原注〕漕溪,素称鹊桥,位于口腔,因下颌、牙床如同水漕谓之漕;上腭唾液自然下降谓之溪,上下合称谓之漕溪。
 
修练道功,此处至关重要,任督二脉至此以舌搭桥而衔接。古人对唾液尤为重视,喻为甘露,古人作字,以水以舌为活,舌枯则亡。世人对唾液万不可轻易啐弃,应收敛吞咽,以润脏腑,而利聚津生精。

  三、冲穴 冲脉
 
冲穴:冲者,冲要也,冲穴位于会阴穴。此穴乃人身各气脉上下前后贯通之要隘。又是两个便门之锁钥。炼精化气之要道,降龙伏虎之诀窍。修道者应重视此处。
  冲脉:分为主脉、支干脉
  主干脉上起于百会穴,下达于会阴穴。
  支干脉分上支干脉和下支干脉
  上支干脉起于膻中穴,分向两臂达于双手劳宫穴五手指端。
  下支干脉起于会阴穴,分向两腿达于两足涌泉穴,止于五足趾端。

  四、带穴 带脉
  带穴:带者,脐带也,此处为先后天之两界山,所以带穴在于肚脐。
  带脉:分为头部、躯部、上肢部、下肢部各有三条带脉,另有全身总带脉。
  头额三带脉:位于天庭、鼻端(准头)、承浆各前后环绕一周。
  躯体三带脉:位于脑中、肚脐、灵元各前后环绕一周。
  上肢部三带脉:位于肩、肘、腕各环绕一周。
  下肢部三带脉:位于胯、膝、踝各环绕一周。
 
全身总带脉:由百会穴两边分下,经两耳、两肩,沿双臂外侧到手背五指端,反向劳宫穴,上行沿双臂内侧至腋下,经两肋到两胯,顺两腿外侧下行,至脚面至五趾端,反向涌泉穴,沿两腿内侧上行,至会阴穴为终点。
  带脉多行于腠理和各关节处。

  五、网穴 网脉
 
网穴:网者,情网也。世人无不坠入情网之中,***乃人之生机之把柄,操造化权衡,又为网之纲,纲举目张,所以网穴在于此处。
 
网脉:任督二脉打通,前后上下环行谓之人身小周天,冲脉达于四肢,带脉环绕于全身,各脉纵横衔接,全身已形成一立方体。应继续运行内部元气,内至脏腑,外至腠理,俱皆打通,全身脉路上下纵横,宛如织成鱼网一般,至此谓之网脉成。
 
〔注〕演练网脉,如用自动功法,可能有些大动,全身左右旋转,运用内部元气打通纬线,冲刷脏腑,可能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如同中了煤气一样,如不能忍受,可暂停一会,好些再炼(炼功者至此难关万不可中断炼功),一直炼到无头晕目眩呕吐感觉时,内部脏腑基本打通,那时身轻似燕,左右旋转如飞,猛停站立毫无眩晕之感。

  六、丹穴 丹脉
  丹穴:人之二目,如天之日月,丹脉在于目,男左女右。
  丹脉:分内丹脉、外丹脉。
 
内丹脉;网脉完成后,虽然全身线路上下纵横交织如网,但是中间仍有阻塞不通之处,应继续运行内部元气,将阻塞之处全面打通,全身气脉无所不通,完成浑一体,缩之可藏于密,放之可达于全身,至此人身之精气神凝为一体,形神合一,可谓之人体内大周天完成矣。
 
外丹脉:内丹脉完成,内动功转为静功,气息变为胎息,瞑目静守,全神贯注,自放毫光,由丹穴出于体外,环绕周身,如沐浴温泉,至此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另外可利用外出之丹气,与外人医疗疾病,但不要损伤自己元气。
 
总结以上六部功法,由点、线、片、面、体渐渐而成。功法到此阶段,炼功者应注意几点:
 
1.人之修道,首重品德,俗云:道不离德,德不离道,必定出魔;有德无道,结果胡闹。应多行善事,广积阴骘。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持之以恒不得间断,否则前功尽弃。
 
3.切忌自满,需知丹脉完成,仅是道功开始.犹如九层高楼。才进入一层,前途遥远,需要诚恒,奋力攀登。

  七、天穴 天脉
 
天穴:天穴位于上丹田(两眉中间二指处),又名为父窍。此穴打通百脉俱通。
 
天脉:炼好外丹脉,由目中发光于体外,环绕周身不能远离,恰如一二岁婴儿刚学走路一样。此时应气满丹回,作好筑基,专心致志,全神贯注,静心屏息,二眸凝视天穴,仰视上空,假想天空中有一日光(妇女如有一月光)。渐渐将天穴打通,此时金光灿烁,宛如一日光,由天穴冲出体外,由近及远,初炼时要缓缓上行,走出不远即收回,由天穴入体内,随时演炼,时出时入,往来无阻,召之即回,放之而去、就如同婴儿一样,由爬到走,由走到跑,登山涉水以至登峰造极,达于无为,天人合一。灵光走出人体,虚无飘渺,上达于天,下跃于渊,任其进翔,放之弥于六合,缩之退藏于密,至此调之天脉完成、达于炼神还虚境地。
 
此时人的形体即是灵光的外壳,无此外壳不能培育灵光,所以修道必须珍重形体,要作好性命双修,也就是说无假不能养真,如噗中之王也。人能达此境界,才不愧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人三才并列"之称。

  八、理穴 理脉
 
理穴:理穴乃素称之"玄关一窍"也。又名祖窍。此乃天机之处,不能出于口书于纸,此窍全凭炼功者自悟耳。
 
理脉:天脉炼成,还要修炼灵光,达到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不畏罡风扫射,作到功德圆满,语通理穴"玄关一窍",灵光由此窍冲出,避住罡风扫射,达于太空。至此�功大周天八脉全部完成矣。

Qigong|周天运气法祥解

周天运气法祥解

作者: yilvfeng1986   发表日期: 2006-02-02 14:55  点击数: 2748


内丹心法之周天法  
周天功是道家内丹术的功法。从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创立内丹派以来,道家各宗各派都对周天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宋末北派王重阳和南派张紫阳的成就最大。从唐宋一直到近代,内丹术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主流,同时也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瑰宝,为学习道家功夫的必修法门。
周天功分为大、小周天功。简单地说,内气沿任脉督脉运行,称之为小周天功;内气沿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称之为大周天功。周天功基本上包括了道家内丹术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各个阶段。所以它既是道家内丹术的入门功夫,同时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法门。如果修炼此功能够达到产小药,打通任督脉,运行小周天,这就到了炼精化气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书常提到的"百日筑基"。再经过一年修炼产大药,三年温养,胎息还丹,就到了炼气化神阶段。炼气化神是高层次的功夫,这一阶段许多功能都会开发出来。再经过九年修炼,也就到了炼神还虚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阶段能够达到超脱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
"周天"是借用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名词。《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右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古人把天体的运行类比成人体内气的运行,因此称之为周天功。《大丹问答》:"运火一昼夜,像一周天。四时生成,阴阳合度,自然之道。
现在有些人提倡小周天速成法,也就是意念通周天法,并不是真气的积累已经达到积气冲关的地步。此法对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本章也作了详细介绍。不过许多气功师不主张这种方法,认为有揠苗助长的弊病,弄不好容易出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学习,当然还是扎扎实实筑基,积聚真气到产小药的程度,自然冲开三关,沿任督二脉运行周天为最好。这种周天没有流弊,一旦贯通就说明功夫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
一、丹田内气功
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  
●静功心法
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
(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
(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
(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闾―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
(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
(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
(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
(7)微动法。放松入静后,丹田、尾闾部或振动,或摆动,或蛹动,或转动,并使振波逐渐延伸到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然后,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同时凝神内照,静守丹田。
(8)点火法。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养到丹田逐渐产生发热之景,这就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
(9)归元法。把全身毛窍孔穴都打开,呼气时意想内气通过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间宇宙,放射得越远越好,吸气时意想自然宇宙清气归于丹田;或吸气时把意念放射到天际宇宙,呼气时向丹田催压。或者不用意念,通过全身毛孔的一张一合、一出一纳,与宇宙交换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内外混元归一,天人一体。
●动功法
(1)聚气法。这种功法主要是借助天地间的浑元气帮助丹田内气集聚。练功者取站姿,全身放松,观想自己在浑浑沌沌的宇宙真气之中,并默念口诀"我在气中,气在我中,天人合一,气为我用。"然后用手掌在下丹田处划圈,男左女右(见图5、图6),由小到大,大至把全身都划在内,再从大划至小。划圈时意想宇宙的真气、光能都被调集过来,向划圈的中心点小腹处聚集,进入下丹田。划圈时,意念用手把周围的气场搅动,好像把一盆水搅动一般,形成一个气场的旋涡,使真气集聚到下丹田。这种功法关键是意念,意念用到了,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丹田拍打功。此功是强壮内气的有效功法。练功时取站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膝微屈,两手握空心拳。首先嘴中发出"唔"声,然后甩开膀子,一前一后照着丹田和命门打,同时鼻中发出"哼"声,并且双膝微微一屈。注意,此功应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打。声音一定要配合好击打,因为发出"哼"声是气贯丹田,丹田无气必会伤身。一般打八八六十四下即可,也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多打或少打。此功练一段时间会有上火现象,应配合多练静功或者马步站桩功,内火自然消失。
二、小周天功
●真气运行法  
这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
真气运行法共五步:
(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接着,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
(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
(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真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
(4)通督忽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揠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
通督脉是一个飞跃,也是加深功夫的关键性进步。过去把这一段叫"积气冲关"(即尾阊、夹脊、玉枕三关),也称"后天返先天",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未通之前,常感背部向上拔状,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皆是必有的现象。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即所谓"小周天"。这时就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感觉了。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有的因经络不通而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一般人则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
(5)元神蓄力育生机。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而在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每日3次,每次]小时或更长一些.越长越好。1月左右,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有下丹田与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这期间,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有似虫爬行,眉心鼻骨紧张,嘴唇麻紧,身体时热时凉,皮肤随呼吸而开合,吸则收,呼则放,有时轻浮飘渺,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这些感觉都是经络畅通、内呼吸旺盛、真气活跃的表现。坐到极静时,以上诸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而内行的真气越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这种境界都是真气充足,生物电集中的表现。至此境界,原有的沉疗痼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愈,并能益寿延年。
以上五步应循序渐进,但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必然趋势。不管哪一步,都以集中真气,贯通经络,实现真气运行为目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运真气,使之集中于下丹田,叫做"炼精化气",为初级阶殴;第四步是把下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称为"炼气化神",为中级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纯熟精炼,经络畅通无阻,练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逐渐平静,入静更深,表现为清清静静,心如止水的样子』匕阶段称为"炼神还虚",属于真气运行的高级阶段。
●武火周天功  
武火,即为一种猛烈的呼吸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蒸熏、冲击、贯通任督脉,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通周天。武火周天一般是筑基过百日,小药产生。也就是在练功中出现阳根初起时采用的,初学者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容易出偏差。
第一步要熟悉十二时位。就是运周天时意念运行所经过的有一定呼吸和数数讲究的部位。这些部位共有十二个,象征一天的十二时辰,所以用时辰的名称来表示。从起到止的部位名称分别是:子位(腹腔底部中心)、丑位(尾闾稍上)、寅位(腰部稍上)、卯位(后心)、辰位(大椎上一节)、巳位(枕位)、午位<百会)、未位(眉中)、申位(喉窝)、酉位<心窝)、戍位(上腹中)、亥位(脐下二寸)。
第二步要掌握呼吸的方法,呼吸在周天功中被称为"火",相应的轻重则叫"文武"。运周天过程中,分布于督脉的六个时辰部位与分布于任脉的六个时辰部位其呼吸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侧重。前六个时辰部位(子丑寅卯辰巳),一般吸气较重,呼气校轻,吸气时自己能听见声,呼气时则轻柔无声;后六个时位(午未申酉戍亥)则是吸气时轻,呼气时重,吸气轻柔无声,呼气则重而有声。
意念在每个时位停留时,都要数数。前六个时位,一般是默数四个九,即吸气时数一至九,共重复四遍,呼气时不数数。后六个时位一般是数四个六,即呼气时数一至六,共重复四遍,吸气不数数。
十二时位中有两个特殊的时位,意念在该部位停留时,呼吸也随之停止,默数四次九(卯位,后心位置),或默数四次六(酉位,心窝位置),然后定位(神念仍在原处停留一段时间)。由于卯酉二位不用呼吸,即所谓不用"火",所以叫"沐浴时位"。
熟悉以上两个步骤以后,取坐式,放松入静后,从子位开始,在子位(即会阴穴)做"吸四九",即做四次呼吸,每次呼吸时,吸气时重而有声,意念随气直达头顶,同时默数一至九,呼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连做四次。
子位做完后,将意念移至丑位,做"吸四九",要求上同,接着做寅位,卯位,辰位,已位,意念移到午位时,稍作停留,不呼吸,紧接着做"呼四六",即呼气时重有力,意念随气直达下丹田。同时默数一至六,吸气时轻柔无声,不用数数。这样一直呼到亥位,就是转了一个周天。注意到卯酉位时,不吸不呼,但照样数数。
三、大周天功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炼气化神。大周天形成后十二经脉俱通,五脏六腑之经气旺盛了,原有的体虚之疾患随之而愈。每日练功通达一次大周天,一般来说,人体不易生病。五脏六腑之精气旺盛了,则上主于脑的精气增加了,脑细胞的营养丰富了,脑细胞的代谢旺盛了,则大脑的记忆力增强了,甚至出现特异功能。
大周天是真气循头身手足转一周,叫大周天,由于各种功法有差别,真气具体运转路线略有差异,但循头足一周是无疑的。大约有几种运转路线:
第一种是真气循十二正经一周。即由下丹田以意领至膻中,沿手三阴由胸走手,接着沿手三阳从手背到头,再沿足三阳从头、背而下经足三里至足,然后,从足心沿是三阴太溪、三阴交至腹,再从腹到胸,如此循行。
第二种是真气沿着奇经八脉一周,即真气从足跟沿阴跷脉、阴维脉上行至腰部,再经阳跷脉、阳维脉下至足跟。
第三种是真气从涌泉穴开始,沿着冲脉下肢端上行至会阴,再经中脉上达头顶,真气冲出头顶,循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徐徐下降至足跟。
O大周天的练功方法
练功者高度入静后,以意引气在上述路线循行。关键是要熟习大周天的运行路线,行功之前定好运行模式,运功时意气一动,内气就会自动沿上述路线循行。
大周天通后,继续练功,慢慢形成丹。男子成丹位置在下丹田。继续练功丹上升一级至中丹田,再继续练功,丹又上升一级至上丹田,最后从百会出窍,即古书所说的元神出窍。女子第一次成丹的位置与男子不同,初起在中丹,继则下丹田,再继则上丹田,最后元神出窍。性功修炼好的人,在成丹时,可以在下丹田的位置上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坐在莲花座上的婴儿,称之为"圣婴",随着丹而升级,最后出窍,并且还能收回。
四、通周辅助功
以音助气通周法
通过声音推动真气运行,也是――种快速的通周天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类,一是自发声通周法,二是师傅带功发声通周法。
先介绍第一种,练功者取站、坐姿势,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入静后,以意引气从下丹田沿督脉上行,同时自鼻中发出(EN)音,推动真气上行,经由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复降下丹田。
第二种是师傅带功的方法。练功者先要熟悉任督脉上的九个穴位:会阴、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见图13),然后,先由师傅发出声波:下丹田一一会阴――尾闾――命门一一大椎一一―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声音拖长。师傅的功能以语言为载体发射出去。学功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两脚踏地,站、坐、卧均可顺着师傅的声波信号以意引气,沿着任督脉九个穴位运行。
帮他人开周天法
施功者用剑指在对方的任督二脉上下用力划动几次,使对方任督二脉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同时也是用生物电刺激对方。会阴和尾闾部位由对方自己意守开。施功者站于被开者的左侧,让对方全身放松,眼帘下垂,用余光注意施功者的手掌。施功者用右手劳宫从被开者的尾闾起势(见图14),循督脉上行,在百会处换成左手劳宫(见图15),循被开者任脉下行至下丹田(见图16),如此反复进行。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尾闾
注意当手行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百会、玉枕、大椎、命门、尾阊、会阴等九个穴位时,应稍稍停下,发发内气,这样效果更好。手与对方身体的距离要在20公分以外。被开者用眼的余光和意念跟着循行,注意体会自己体内气动的感觉。
通周站桩功
(1)小周天站桩功
马步站桩,桩架稍高,沉肩垂肘,两手举于胸前,手心向外,大指与食指微微相接成圆形,其余三指微曲(见图17)。
意想内气从下丹田开始运行,下至会阴,然后上升至尾闾,再沿督脉而上升至顶门百会,再从百会沿任脉而下,至下丹田。沿督脉而上就是沿脊椎而上。共重复9次。在练功时,意想外界是个大宇宙,自身是个小宇宙,天人合一,效果更佳。
(2)大周天站桩功
马步站桩,桩架稍高,两手举起高于胸,与耳平,仍要沉肩坠肘,手心向外,大指食指微微接成圆形,其余三指稍曲(见图18)。
使周身之气团聚心上,结成一球,再意想此球由膻中起,下行神阙、关元,至会阴,分成两球下行至脚心涌泉,然后上行至会阴处仍合为一球,行至尾阊、背部、玉枕、脑后、脑顶、天庭、鼻端、人中、上腭、咽喉,再回到心部。重复9次。
在练大周天功时,大指与食指微微相接,不能接得太紧,意想外界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相合,效果更好

Qigong|周天景观

奇 妙 的 周 天 景 观

林 润 平

        我练小周天功已多年,始于享誉一方的名老中医家父的亲自传授。"文革"前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读书时,又对气功和生命科学有所涉猎。近几年继续习练咱觉又有所深化和定向发展。长期坚持,受益良多,但仅限于自己健身祛病,旺神益气,驻颜美容,从未向外传授。几年来注意阅读有关小周天功的文章,深感真正能准确、全面、系统阐述的不多。根据朋友的建议,我这里第一次将自己练小周天功的体会加以整理,着重是练功各阶段的功象和功效,也谈及练功中的难点,以帮助初练此功的朋友解难释疑。

        所谓小周天功是指练功者体内生成和聚集的真气、冲关破隘,。达到沿督脉、任脉运行,从而祛病健身的功法。在人体的经络中,督脉、任脉是最主要,也是脉道最宽阔的两条经脉。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俗称"阳脉之海";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俗称"阴脉之海"。督脉较长,且两端回弯,呈环抱任脉之势,督脉和任脉之间的沟通协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健康水平。

        在小周天功的锻炼过程中,真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环绕督脉、任脉完成一个周天循环,要经历气生下丹田、气冲关隘、气上百会穴、气聚上丹田、气落中丹田、回归气海六个阶段。完成了这六个阶段的练功,督脉、任脉便被打通,阳脉之气与阴脉之气交感融和。每当进入恬静状态时,在上、下丹田之间会形成一个类似太极图式的阳气与阴气交揉合抱的真气团,这个真气团的运行,可以促进全身气血通畅、脏腑协调、阴阳平衡、情志舒和,以此祛病健身,调神美容。

        在真气的生成和各阶段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气量多少不同,经过的关隘穴位不同,功象和功效也各不相同。应该说,每个阶段气感各具特色,内景壮观奥妙,功效神奇喜人。

        下面我把自己体验的各阶段功象与功效简述如下。

  (1)气生下丹田。练功约10天左右时,下丹田生成一个鸡蛋大小的气团,微微发热,悠悠忽忽。练功一个月左右时,真气团由小到大、充盈整个小腹,气波木停地翻滚涌动,腹内温暖融融。此时功效十分明显,胃肠蠕动增强,"咕噜"之声不断,势如推雷,排气频繁,消化良好,食欲大增。

  (2)气冲关卡。练功35天左右,开始通关。真气团通过会阴穴进入尾间关,继而过命门关、夹脊关、玉枕关。当然,这几个关隘不是一下子轻易通过的,而是逐一冲开。每过一关,约需4天左右时间。冲关的情景十分有趣:真气在命门关下逗留时间较长,气波像浪花拍岸一样,一波接着一波,轮翻冲击、有趣的是每波都止于命门关所在的第二节腰椎下,决不逾越。待真气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波才会冲过命门关。夹脊关较狭长,真气过此关时,就像云霓涌入山中峡谷,云集弥漫,缓缓而过。玉枕关较高,真气要在关下反复集结徘徊,才得以通过。在未过此关的几天内,真气团云集阻隔于玉枕关下,感觉有一个很大的力量将头部向后向下拉扯。真气一通过,这种现象自然消失。在真气冲三关的过程中,功效颇佳,主要表现为:两肾温热甚至发烫,腰部疾患消失,精神十分饱满。两腿轻松,行路像小船鼓满风帆一样迅捷有力,此时如运气有方,并配合穴位指法,顽固的肾部疾病一般可治愈。

  (3)气上百会。练功50天左右,真气直上百会穴,到达督脉顶端,周天循环完成了半个圆。真气冲上百会的一瞬间,情景独特,令人难忘。那天我正在练功,真气团仍阻于玉枕关下,练着练着,突然感觉一团雾状气体轰然一下冲入脑海,自觉头部刹时膨大如鼓,两只耳朵也变大变长,挣出了好远。一会儿进入脑海的气团收缩变小,似乎化作清凌凉爽的"泉水",并顺着前额缓缓流下,自觉脑中。清爽异常,前面说的膨大感也随之消失。这个过程,大约就是古人说"醒酬灌顶",或曰"纯阳之气"入脑。此后,神经衰弱、头痛、失眠等症不治自愈。每晚不但能安然入睡,而且梦境十分清新平静,再无杂梦、恶梦,正所谓"正气上升,邪气远避"。

  (4)气聚上丹田。真气由百会向下冲开督脉、任脉之间由口、齿、唇形成的空间问隔,是周天运行中最难的关键一步,要突破这一间隔,必须在上丹田集聚足够气量,所以时间也略长一些。若这一间隔不打通,督脉、任脉不能融会贯通,真气就会长久盘旋头部,不得下行。有时会顺势上冲,大有直上云霄之势;有时又随意念下压,颇有泰山压顶之威。不少练小周天功的人至此不知如何是好,以为出了偏差,惊慌失措,甚至胡乱求医调治。其实这是真气运行规律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因为百会穴位于督脉上端,全身之巅,真气由背部的督脉连冲数关,一路生机勃勃跃上全身巅顶,并且又要从这里在方向上做180度转弯,向下打通督、任间隔,自然要表现出其非凡的特点。打个比喻说,就像是一股被堵塞了的洪流一样,一会儿卷起高高的波峰,一会儿又落入深深的浪谷下,上下翻涌,意在冲开阻塞,奔涌向前。、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必再担心害怕。继续安然练功,上丹田的真气会越聚越多,不仅充盈脑海,就是眼眶内、鼻咽内、双耳内、上颚和全部上牙齿内也都被真气充满。此时,耳内、鼻咽内的疾患可逐渐消失。上齿疼痛时,引气一冲,立即止痛。

  (5)气落中丹田。练功6O天左右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个沉甸甸的气团挂在鼻端和上齿间,慢慢下移,然后落入中丹田(膻中穴一带),自此,督脉、任脉之间的口齿间隔被真气跨越,头部的上冲下压感随之消失,同时下颏、下齿内、喉咙、膻中穴内真气充盈,感觉凉丝丝、麻苏苏的,唾液分泌增多,喉部、胃部的疾患逐渐消失。

  (6)回归气海(下丹田)。练功70天左右,真气由中丹田缓缓地静静地淌入气海,终于完成了小周天循环。从开始练功到回归气海,真气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归来时,给人的感觉是浩浩荡荡,平静祥和。就像一条发源于高山的江河,"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搞而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益增其怒号",是一番景象;进入平川,回归大海,自是另一番景观。

        小周天功的整个练功过程,旁观者见到的是静,练功者体味到的是动,是妙意佳景,是精气神的再造和升华。

        小周天功是内养功的基本功法。练成小周天之后,只要经常稍加习练就可保持住真气团的周天运转。对身体来说等于保持了一个精锐的近卫军团,一旦有病邪产生或侵入,召之即来,来自能战,战之能胜。可以使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定向导引,即成特异功能。

 

摘自《中国气功精选》(佘志超编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Taiji|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神能驭气
--------------------------------------------------------------------------------------------
作者:李翼然    转贴自:李翼然    点击数:859    文章录入:

        太极拳,以她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浓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艺术色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武术爱好者。纵观太极天地前景无限,但我们要想真正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深究其内涵,不能只在表面作文章。
  太极拳术,名为拳,实乃道家之"行功"耳!功便是太极一气,是内功,进而形成胎息。神气结合形成内丹,太极拳是丹道周天,其修炼的过程:炼精以化气,炼气归神,神气合炉,以下根据笔者的体会分步讲解:

  第一步 炼精化气(固本培元)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身正体自松,体松气自通,具体到身上,身体自然站立,头顶悬起,先把脊柱拉开,大椎向上领劲,有后贴衣领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劲,拳云:"竖尾",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炼气功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领,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全身亦着意于丹田,这叫做"虚领顶劲,气归丹田",再用呼吸锻炼之,呼吸为何?道家内丹学称呼吸为"风"。有了风,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实际上就是用意的轻重,青壮年人用武火出功较快,中老年人以调气养气为主,当用文火;为了打好基础,培育先天元气,再用意向后命门吸,毫不勉强,然后守住片刻,随着炼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时间来越长,吸得时间越长蓄的气越充足,自会感觉到后腰有膨胀感,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肾间动气"。待后丹田气充实以后,再以意导气冲向前丹田,这样由后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后丹田,周而复始,如同拉风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后丹田就象长江。大海之水一样动荡不息,形成鼓荡气;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意导气,顺时针转圈越转越大,至无限大,逆时针转圈越转越小,小到无内,此步功为"内转呼吸"。随之,带脉之气也逐渐充实起来,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后丹田及带脉便同时充实起来,这就是整个炼精化气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打太极拳,腰腹为太极,太极便是一气,一气便是太极,有了太极一气,盘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用腰,太极拳的运动能做到腰为主宰,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第二步 炼气归神(心死神活)
  上一步炼精化气的锻炼,炼的是前、后丹田及带脉,道家百日筑基功称之为元精炼成元气,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炼气化神的修炼,下手之功是松开中丹田,使中丹田与下丹田相呼应,才能够养自身的中气,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随着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称之为"龟息",如此,中丹田炼开。随着中丹田的炼开,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产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此时,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打拳不是讲一身备五弓吗?此步功成后,用意一吸气便到弓背上,犹如捕鼠之猫,蓄而待发。这时,仿生的能力很强,仿猫像猫,仿猴像猴,仿虎像虎,感觉自己特别灵机。在这个基础上,再松开玉枕穴,合灵机于顶,上丹田之元神才能出现,(此步功无明师指点不可轻炼,以免出偏),在行功时,尤其是夜间,眼前时常出现光感,这就是"性光",神气一领,手、眼、身、步无所不到,之所以太极拳叫"神拳"。

  第三步 神气合一形成混元
  通过上一阶段的锻炼,灵机出现,我们不但要用,还要会养灵机、养神,如何养?唐道子"授秘歌"最后一句"尽性立命",实际上就是性命双修。性即神,命即气,神、气相合才能成神。修炼方法:行功时产生灵机,要神宜内敛,将其深深地潜于丹田气海之中,潜得越深,上身就越发空,越空神与气结合得越好。如此,神归气、气归神,气归神,神归气,经过长时间修炼,便形成道家所谓的"内丹"、"圣胎"。实际上也就是"小周天"。因为我们盘拳、行功时讲一动无有一动,运行的是大周天,所以还要将下部(胯以下)按中有提提至丹田,这叫做采地气;如此上盘之神、中盘之气连同下盘结合成一个整体,如同孩童未出生之形状,混元一气成矣。以后在行功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动作,只有一动、一静的要领,动之,神领形动,气往回缩,叫做"动之则分";静之,神、气、形归于气海,叫做"静之则合"。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也就是太极拳的"开合"。武式太极拳论讲"能懂得开合,才能用功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从而走向太极拳的康庄大道。

Taiji|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朱天才)

淘宝社区-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朱天才)

太极拳――这一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暴自卫的拳术在世界各地已广泛地普及发展。它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受世人瞩目。在各式太极拳中陈家沟太极拳最为古老,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记载三百多年。由于各式太极拳《陈、杨、吴、孙、武》的传播,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普及,使世界上太极拳爱好者追根求源,寻根问祖,使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这个紧靠黄河岸边的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庄也有了名气。特别是中国开放以来,太极拳爱好者,国内外学者,纷纷而至,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陈家沟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开展。
    目前在世界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套路也很多,但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争古老、正宗,不去研究探讨,到处宣扬,议论纷纷。现在我将陈家沟太极拳的套路详解於同仁,供大家去辨析参考。
    我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代外孙。陈家沟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从五岁开始在陈家沟外祖父(陈氏第十七代陈广禄)家长大,近五十年没有离开陈家沟。在五十年代,我正是少年时代,经常听我外祖父讲述他们小时练拳经过及陈家太极先辈的神奇故事,如:陈王廷教场比武,双英砝敌,打死黑虎、累死陈敬柏。陈继夏收徒,杀大头王,陈发科的太极劲,陈宝璩的故事等,永记我脑海里。那时陈家沟健在的太极名师有十七代的陈云亭,十八代的有陈照丕、陈照旭、陈克忠、王燕。也经常看见前辈在教弟子们练习。由于那时陈家沟的环境条件,陈氏家族的熏陶,使我的幼小心灵对陈家沟太极拳有种好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喜欢陈家太极拳。那时陈家沟只有老架七十二(也叫大架)小架七十二(也叫新架)和二路(也叫炮锤),当时只有新、老(大、小)架之分。
    一九五八年初,一代宗师陈照丕老师退休回到了陈家沟,从那时开始,正式在族舅陈照丕老师的指点下,正规的学习陈家沟太极拳老架一路。当时我们一起学习练习的师兄弟的有陈德旺、陈春雷、陈小旺、陈庆华、陈梦松、王西安、张广才等人。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天天练习。三年后,我们才又学二路炮捶,推手,及兵器。那时我们也经常与同龄练陈氏小架的师兄弟们在一起。当时陈家沟小架代表是陈氏第十八代太极拳名师陈克忠培养厂一批小架弟子,有陈伯祥、陈土生、陈六有、陈土元、陈启亮、陈清环等。陈照丕和陈克忠二位先辈也常带我们在一起表演、研究、练习。
    当时,陈照丕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老架一路为功夫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几百年来先辈们就是专练这二套拳。练时要一着一势清清楚楚,由分解到一体,由停顿到连贯。没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定要认真细心的慢慢揣摩处处走弧行,螺旋缠丝,没有直线,没有平面,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这样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盘架子近十年,再练推手及太极兵器。对于小架套路,也有所了解,小架的套路名称和老架的一路套路名称一样。不过小架套路练起来将发劲含蓄于架子之中,藏而不露,蓄而不发,以意引气,以行随意,圆转自如,一气呵成。但练起来根据自己的体力、
功夫,也可为高、中、低三种架子练习。老架和小架从套路的形式上略有区别,大同小异。所以陈家沟留传着大架不大,小架不小的说法。几百年来陈家沟不管老架、小架都出名手多人。
    陈家沟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小架套路呢?听老一辈人讲,在没有洋抢洋炮的年代里,练武是非常吃苦的。俗语讲:"穷习文,富练武"。练武要有体力、精神。也要有自己的悟性、名师的指点、刻苦的磨练、夏练三暑、冬练三九,以超人的功夫,才能得其功夫奥妙。陈家沟太极拳内练一口气,既防身又健体,其高超的拳艺,技击的运用为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百钧主力而破千斤。柔着引、刚着发,练到高级阶段可将刚劲溶化于柔之中。所以陈家沟先辈们到了花甲之年,将自己练一辈子的拳艺精华――丹田之灵气运化于周身来养心健体。松筋活骨,祛病延年。为此,陈家沟太极拳老架一路在套路的形式上有所变化,将震脚和所有发劲的动作,柔于套路之中。以柔走化,以圆为主随意自然运气于周身的小架套路。但是对于青年人下功夫的练习小架,就应低架子练下盘功夫发劲可单势练习。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套路是由陈氏一代宗师第十四世陈有本谪传至今一百多年。陈家沟太极拳小架的名手也代代相传有:陈仲�、陈季�、陈清平、陈�、陈鑫、陈子明、陈克忠等。现世界上流传的赵堡架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以及武式太极拳都是陈家沟第十六代陈清平的陈式小架而演变而成的。
    老架一路七十二势太极拳是陈家沟几百年来始终保持着最为古老的架势,它的刚柔相济,从有规距而脱规距,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以三个阶段五层功夫的练习,进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不可等的练习步骤一辈子不能尽其妙,一辈子可供世人研究。它的老少皆易的 训练方法,修身养性的训练目的相传至今已到22代。弟子众多名手辈出,从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京师为代表留传下来有:陈耕耘、陈延年、陈延熙、杨露禅、陈发科、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等。一九二八年陈发科老师到北京传习陈家沟太极拳,培养了一批北京陈家沟有名弟子有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等。中国开放以后国家对传统武术比较重视,最传统的陈家沟太极拳已受到世界爱好太极拳者所赏识,到陈家沟学习交流的爱好者络绎不绝,以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陈正雷为陈家沟太极拳代表者经常到世界各地传习。对陈家沟太极拳套路也有所了解和辨析。但是我们在传播陈式太极拳套路形式上略有区别,也主要是在几十年练习陈氏太极拳从功夫中体会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大同小异。拳理中讲:"学人姿势,不能学人巧"。但始终还保持着那种老架一路的风格。
    日前为什么陈家沟又出现了新架八十三势太极拳套路呢?那是在一九六O年,陈家沟太极拳第十八代传人陈照奎老师从北京去上海教拳路过家乡――陈家沟,在家逗留近月左右和陈照丕老师研究拳技和教学经验。那时陈照奎老师正在风华正茂年代,也是第一次出门传拳。当时,我们都没有看见陈照奎老师的拳路。但听族叔陈茂森讲照奎老师练的拳和陈家沟的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拳架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我们的拳还不入门,也不在意,只听听罢了。后来文革开始,一直到一九七二年,国家恢复了武术活动,相继陈照丕老师的去世。我们陈家沟感到对家传的陈氏太极拳更应狠下功夫来继承和发展,一九七三年陈家沟邀请陈照奎老师返乡培养后人。陈家沟安排每天早上所有村民喜欢者可免费学习,三个月的学习班共近二百多人学习了八十三势陈氏太极拳。那时我们有几个人除了白天和大家一齐练习,晚上我和陈小旺、王西安、陈德旺、陈正雷、陈立周等人重点培养、练习、纠正、分析套路,讲述技击原理,并学习了二路炮拳及推手。由于那时我们有十几年的老架功底,学习八十三势很快上手,那几年也学到了而又体会到了很多东西,获益非小。
    听照奎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练习八十三势陈氏太极拳认识到,八十三势突出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每个的过渡动作到定势的运行中特别注意"手活于腕,转关在肩"的手法变化,柔转刚发,圆中有直,直中求圆的技术哲理,闪战、发劲、跳跃等练习方法。八十三势陈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应合了青年人的心理,将老架一路含蓄在圈里的内劲留露于外,让青年人看得见圆圈之中的技巧用法,促使青年人狠下功夫。
    从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O年这八年中陈照奎老师数十次回陈家沟给我们辅导、讲解、传授拳艺。当时每年地、市、省、全国武术比赛、表演观摩赛事过多,我们陈家沟太极拳 运动员为了参加比赛、表演来区别陈家沟太极拳的套路形式,陈家沟就以老架一路、二路(也叫炮拳)、太极小架、新架一路、新架二路来报节目。当时陈照奎老师也在,没有提出不同的说法,久而久之陈家沟就传开了。陈照奎老师的儿子陈瑜在发表文章里也称八十三为新架。
    陈家沟拳谱记载以及先辈口授,以前陈家沟留传有五套拳、五套捶、十五红十五炮、红炮捶,后来先辈根据五套拳,五套捶总合为老架一路七十二。十五红十五炮、红炮捶合二为一为老架二路,也叫炮捶。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老架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到陈氏第十四代陈有本宗师又发展了太极小架。套路一路、二路的着数是根据天文地理,易经阴阳学说而定的,相传七十二为地煞数、三十六为天罡数,所以老架一路七十二、二路三十六。一直流传至今。虽然现在社会上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二路的书籍很多,将老架一、二路的套路着数写得不一样,我认为这样作者为了更清楚地分解套路,容易教学,容易领会接受,内容都一样是可以理解的。
    陈家沟太极拳的套路,虽然在套路的形式上有老架,小架和新架之别,通过多年的练习,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脉相传的。我们多年的练拳体会老架初学时规规距距,四平八稳,一着一势,虚实分明;熟练后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圆活自然,心到意随。功夫上身后,有规距而脱规距,灵活运用,随其自然,不丢不顶,内外合一。小架圈小灵巧,柔和随意,轻灵沉稳,柔中寓刚,以意引气,一气呵成。新架手活干腕,转关在肩,蓄发於变,快慢於间,弹抖闪战,忽隐忽现,圆中有直,直中求圆。但都不脱离�、捋、挤、按、采、�、肘、靠、沾、连、粘、随、柔、活、松、圆。老架、小架、新架以腰为主宰,腰如车轴气如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形一动,形是随气而动,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螺旋缠丝劲是陈家沟太极拳的独特之秘,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是任何运动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培其根则枝叶白茂,润其源则流脉之长。老架、小架、新架一脉相传一样也。

Sunday, May 27, 2007

Taiji|太极奇遇记



与其他的武师相比,师傅更注重内功和劲法。师傅常说的一句话话是"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手、气贯于指;腰提胯、提膝、提腕、提脚;手动腰先动,腰催四肢行";师傅常嘱咐弟子的一句话是:"拳可以不练,内功不能断"。师傅常教弟子的破解之法是:"接触点鼓荡、沉气、转腰"。师傅常说的内功是"吸贴抓闭、丹田论、筋骨动、养气说、抖暗劲"。武功有本末之分,师傅教拳,是授本而轻末。

内家拳讲究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但由于个人体会不同,对气的感知不同,所以发力的方法也不同。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以及同一流派的不同练法,譬如形意分山西、河北、两大支系,太极分陈、杨、吴、武、孙五脉支流。所谓法由心而生,心不同则法不同。

果 然是理生二心、心生三意、意生万法吗?其实不然,百家争鸣,实际是百盲摸象所致,非象有万身,皆因人有万念使然。拳师们常说:教拳不教理,教理害自己。何 由?原因是这个理很简单,但得之不易,要么是拳师练一辈子仍不知其理,要么是教了其理就丢了自己的饭碗。那么,何谓太极之理呢?

体有六面、卦有六爻,体观六面知其全貌,卦组六爻出六十四果。体可动,果可增,体走八方,果乘八倍,演化出五百一十二个招法。一招鲜,吃遍天;一理明,敢问鼎;三维明,能宗圣。

     何谓一招鲜,吃遍天。形意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典故,八卦有走熟九宫人难进的传闻,太极也有懒汉推遍天下君的推法。但凡真正了解这三招的含义,下百倍于常人 的功夫,确能出百倍于常人的效果。何谓一理明,敢问鼎。实际上,陈、杨、吴、武、孙各明一理,以此理为经,以沾连粘随为纬,遂各成一派,此可以各派经典拳 论为证。何谓三维明,明内外阴阳,明身体在X、Y、Z三维立体空间的力量、运动、变化,明以进退顾盼定五行之术游走八方转换之法,此拳法真意也。

师弟:"其实练太极练得不是肌肉的劲,是筋骨的劲;肌肉的劲是向里抱,筋骨的劲是向外撑。就像师傅说的,筋骨动,抖暗劲。"

后天八卦64手:

第一路:开、捧、顿、探、立、挑、盖、缠;

第二路:截、藏、砍、削、二、虎、夺、环;

第三路:穿、搬、截、拦、停、翻、走、转;

第四路:推、脱、带、领、沾、连、随、粘;

第五路:擎、顶、坠、叠、锉、盘、横、钻;

第六路:趋、踹、摆、挂、踢、截、趟、连;

第七路:掖、挤、刁、捋、崩、撞、扣、搬;

第八路:啄、狸、栖、胯、摇、闪、横、窜。

大家有没有看出,八卦与太极是近亲!!!!!!!!


我出差所到的这个国家没什么人练拳,工作环境也不方便。一下子把拳脚扔了几个月,真担心自己再和师兄弟交手时会出现大的落差,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 运一下气,带脉还是很坚硬,不过让别人推时,觉得撑力不如以前足。估计功力是积累的结果,不会轻易减弱,但经络必须通过锻炼保持畅通,不运则滞。此体会供 大家分享。

吸贴抓闭意守命门,反而有利于高血压患者,该功法已被气功界列为基本功法,在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阴阳颠倒指置火于下,水于上,以利练精化气。


陈氏二路讲究松活弹抖,很多人打下来要么是气喘吁吁,要么是松垮无力,要么是牵强附会故意做作,主要原因是"气"不足。此气可与呼吸之气配合,但即使摒住 呼吸,此气仍可聚散,聚则内敛,散则外放,要注意聚散的平衡,能聚多少能量,就能发放多少能量,弹抖之力可看出一个人的功底。

    也许没人把太极起式当成什么着法,但实际上懂劲之人深知起式之意。起式的行气之法不仅与最早的气功记载文字"行气玉佩"相和,而且有技击效果。我曾多次试过,仅以起式就可拔起对方脚跟,若对方是全力进攻,一下就可将对方摔于身后。有诗云:

    太极起式须细研,先行吐气细又绵;自上而下全吐净,自有清河入丹田。带脉鼓荡莫间断,稍闭即吸吞云天;血脉下沉百会顶,两手轻拂撼泰山。

    哈――哈――哈――哈,造化!真正入门者可由此参悟。

以下是引用 pla748在2006-6-9 6: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铁骨柔情在2005-7-4 15:46:00的发言:
我觉得大侠奇遇记讲的内容好象和武侠小说里的内容一样具有夸张的艺术色彩,10多个人推一个人那人居然不动,我在现实中从未见过和听说过,在太极名人的故事中也未读到过.那个老师如此厉害,请弄个视频给大家见识见识.

这种情况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技击不是死的,推不动,并不代表打不疼!

你那块板砖去见他,甭管他多大的师,都用"太急"招待你! 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太极。

他肯定肌肉崩的比你还粗!


不仅推不动,而且打不疼,令对方拳击胸部,可将对方弹回,所谓鼓荡劲。此为基本功之一。鼓荡不等于绷肌肉,望不要对习练者产生误导。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松活弹抖"一说,我在"武林"杂志上看到有此一评论:"松活弹抖是错的,一弹抖就把丹田气抖散了;发力之时应该咬切齿才对,要气聚丹田。"。我还是很模糊的,搞不清如何才是正确的?!请多多指教是盼!

    你好。有一点值得肯定,咬牙切齿是不对的。太极最重要的是不要和自己较劲。你一咬牙胸部以上肌肉都紧张,哪还能做到物来顺应。

    何时弹抖值得商榷,因为有时只需松活对方就脚跟离地站立不稳了,这使得弹抖成为落井下石的黑手、补手,诚心重创对方,令对方难堪。

    松活要经常保持,弹抖时仍需气沉丹田。陈氏二路打出模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松沉,就不能有弹抖,所以弹抖与气沉丹田并不矛盾。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第十一回   太极绝技

 

 

入室十一年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前辈及同门的推手绝技,从嘘叹其神奇到慢慢体味个中的道理,再加上师傅的口传身授,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认识越来越深刻。许多绝技似奇不奇,并非高不可攀。在此向太极界公布若干技法,望共同参研。

绝技一:泰山升气。我初次目睹是1995 年, 当时师傅让三个小伙子前后相叠排成一列推其腰部,师傅纹丝不动,且面带微笑,毫无吃力喘息之相。按师傅的说法,再加若干人也无所谓。实际上再加也不可能, 在天津某大学我尝试此法时得知,那个排在第一面对你的人的臂力已无法承受后面的人所施加的压力。此技包括我在内,许多同门师兄弟亦能演练。

绝技二:金鸡独立。在泰山升气招式的基础上,我仔细体会吴氏的招式,从中悟出一种劲法,即使单腿独立也能抵住大力的推搡。笔者和某集团办公室的一名身高一米八二的小伙子尝试,起先他认为是地上的瓷砖光滑,我让他蹬着后面的文件柜,我虽站在瓷砖上他仍是推之不动,遂百思不得其解,认为不合乎物理规律。我本人在大学理论力学考过全专业第一,当然知道这不仅仅是物理所能全部揭示的。 2003年我去吉林,从天池上下来,在路上歇脚,观路边长白山大好风光,一时兴起,遂让同行的吉林大区经理尝试此招,他事后说:"如果你两腿站着,我不觉奇怪,但你单腿着地,我觉着真有奥妙。"

绝技之三:翻江倒海。 当对方俩手全力推击时可将对方掀翻在地或将其沉重的身躯提起并扔在身体后侧将其摔倒。1995年 拜师后大师兄先用此招让我尝到了失足坠崖的味道。经师傅指导,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次我和一位身体健壮的朋友出去练车,闲聊时我说一下子能把他甩在身 后,他笑着说,你那么瘦,我这么重,不可能。尝试时我一下将他整个身体端起来,转了半个圈放到了身体的正后方。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兄交手,也是如此把师兄摔 到了身后的方凳上,砸倒了凳子,师兄差点坐到地上,被我用双手抄住。

绝技之四:懒汉推。师 傅教拳之初,先交徒弟们一招懒汉推。只要掌握此招,师傅说一般功夫的人都扛不住。但此招并不能使人长什么功夫,但只要你有力气,对方就会被你推得连连倒 退,甚失脸面。我把此招教给了一个下属的职员,他去公园找一位师伯的弟子较量,竟推得这位有一定名气的拳手连连后退,不能自已。坦率的说,这个招式只能算 是令人难堪的戏弄人招式,不学也罢。

绝技之五:五行手。 师伯、师傅、师叔们常讲此手。或许是太极代代相承的基本技法。两人均伸出前臂,四掌张开两两相对,用力相推。功夫深者能令对方对方站立不稳,随其意愿让你左移、右移、上跳、下跪、前仰、后合。所谓老叟戏顽童的着法,甚是有趣。师傅常给新学员讲授并演练此法。

绝技之六:拍皮球。坦率的说,我只是近几天才弄清是怎么回事,以前甚至是十年的时间都云里雾里。师傅演示时拿住了对方的两臂,令对方一起一落不能自持,就好像一路走下去在拍一个皮球,让观看的人觉得非常好笑。

绝技之七:单臂挂。 师祖在和弟子们讲拳时,或自然的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弟子们上手攻击,师祖只以单臂一迎,攻击者就被击退数步并站立不稳,摔在地上。只此一迎,非懂劲者并拿捏甚准,实难为也。

绝技之八:单指旋人。一方拿住我食指,并用力撅拿。只要力借得好,可用此指反拿对方,并以螺旋力将对方击倒。

绝技之九:周身太极。此 招我悟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但自觉功力不足。一气功疗养院的工人知道师祖有功夫,趁师祖路过,从后面偷偷推师祖后腰,师祖只一回头,对方已折了手腕,疼得 嗷嗷直叫。师祖嘱咐他想试要知会一声,不然我全靠自然反应怎么能把握分寸。师傅讲接触点鼓荡,鼓荡之后怎么打人就看你的功力和悟性了

所 谓奇招不奇,据我所知许多太极师傅都能把上述招式作不同程度的演练,如果你的老师对此一无所知或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你最好不要和他学拳,因为他还根本不懂 太极。北京冯志强老前辈一枝、王培生老前辈吴氏一枝、陈家沟一枝、孙氏正宗一枝,据我所知均通于此道。这一番话可能伤了一些靠太极赚些钱花或撑点脸面的所 谓师傅们,但可以挽救对太极一片痴情的广大学子。当然,如果只想学学拳操,锻炼身体,另当别论。

幽兄所说的吸抓贴闭功法是否是这样的:自然站立,两腿与肩宽,两手自然垂于腿侧;吸气,气贴脊背而上至百会,吸气同时两手握拳(抓气之感),然后气从前面慢慢下行至丹田,使带脉充盈,闭气至不能闭时,从鼻中缓缓呼出,同时握拳的两手松开,气下行至涌泉。不知道对不对?

我依亦凡兄之法行气试了试,却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你有相当高的功力,不妨依此练习,因为任督两脉已通,内气可随意调至任何部位。但对初学者万不可如 此。我在初练时,斗胆未按师傅要求尝试新的体位,因为我认为师傅的做法违背气功调息、调意、调身的基本要求,结果气充前胸,胸闷半个月才调整过来,如坚持 按擅自发明去做,很可能会练出病来。另一个偏差是,不止一个人说练此内功会阳痿,当然这是功法不当所致。太极气功与中医类似,需口传身授,方能大成;又与 硬气功有类似之处,有相对流行保健功法更为强硬的行气与意守,不能照书本模仿,或人云亦云。我并非鼓励人们去拜师,借一位网友的话说,这确是血泪总结。

我依亦凡兄之法行气试了试,却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你有相当高的功力,不妨依此练习,因为任督两脉已通,内气可随意调至任何部位。但对初学者万不可如 此。我在初练时,斗胆未按师傅要求尝试新的体位,因为我认为师傅的做法违背气功调息、调意、调身的基本要求,结果气充前胸,胸闷半个月才调整过来,如坚持 按擅自发明去做,很可能会练出病来。另一个偏差是,不止一个人说练此内功会阳痿,当然这是功法不当所致。太极气功与中医类似,需口传身授,方能大成;又与 硬气功有类似之处,有相对流行保健功法更为强硬的行气与意守,不能照书本模仿,或人云亦云。我并非鼓励人们去拜师,借一位网友的话说,这确是血泪总结。

第十五回   ��发致远

诗云:

太极用法莫拘泥,本卸拆变化神奇;

外��勿舍粘随意,半圈能解万钧击。

擎起敌身双足起,缓吸蓄力藏玄机;

前足擦地中踏远,��发弧线问青天。

解曰:

武 术之法,有本、卸、拆、变之说。本指本架,是太极传统套路;卸是从套路中把实用的招法卸下来;拆是拆而解之以为用;变是随机应变,相机行事。太极��劲是基 础,太极内功练的是��劲,太极外用靠的也是��劲。没有��劲谈不上粘连粘随,更谈不上听劲化劲,太极其他诸法无以为用。练家云,半个圈打人。此言千真万确, 画整圈打不了人,反会祸及自身。双臂互搭时对手先发力,我以太极起式将双臂��起,随即视其力量方向以半个圈引化,此时对方双足足跟已离地,根基尽失,一方 面继续借惯力前攻,一方面开始借助我方身体维持其自身平衡,我以半个圈将对方力量移向我身体边缘,此时对方已无从发力,所谓引进落空,命悬一线。化解时缓 慢吸气,中气越来越足,暗藏反攻玄机。发力时前足离地一寸,以不失本身重心为限,长驱直入踏进对方中门,前掌按于对方前胸,向前向上弧线发力,用意是把对 方双脚拔起,抛向蓝天。

效果:

发力干脆,对方当即仰身跌出;对方一只脚先落地时,则仰身站立不稳连连倒退数步跌于长外



第十六回 捋转凤旋

前言:

勒 克这周是迫不及待了,上周二就传话说一周才练一次等的时间太长了,本来说周六、周日什么时候提前约一下,可勒克铁定把时间锁定在周六上午,对他来说再熬上 半天就等于把他像鱿鱼一样放在铁板上煎熬。由此看来中国功夫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同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哪怕我只是中华武林的一个小人物,说好听一点只能算一 个业余爱好者。

勒克悟性不错,一来到我的住所就来回打了几趟��的单练式,看起来倒像那么回事。我纠正了他三个不准确的地方,一是后退要弯曲支撑,力占七分;二是前腿踏出用意要远,只有延长作用时间,才能把对方发得更远;三是要用腰力,只用胳膊的力量,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

接下来,开始教第二式。

诗云:

离弦之箭冲九天,凤啄箭梢巧盘旋;

直来横走是天理,��发捋化亦妙拳。

左手刁腕牵且转,右掌塌进碾又旋;

三七横步松双胯,得势膝掌如雷电。

解曰:

形 意、八卦、太极师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直来横走,斜打直还"。简单的概括内家化解的招式莫外于此。对方右手发��式击我前胸,我左手横刁其腕,如雄 鹰之喙横向叼住飞来的箭梢,悠着劲使之扭转,不离不弃,不丢不顶,享受着粘连黏随的妙趣;右手反按其胸部,先是四指接触,继而掌根着力,随着力掌根外顶里 旋,旋至虎口朝上,此即所谓下塌外碾。此时对方十个有九个会身不由己失去重心随外碾之势向右跌去。此时八卦名家程廷华所倡导的"快、狠、变"就派上了用 场,我提右膝力撞其裆部,击右掌同样以��式还以颜色。

要点:

左手顺势粘连黏随,右手助力下塌外碾。两腿呈三七马步,两胯松开。得势后方提右膝进右步,以闪电之速,雷霆万钧之势攻出。懂内功者,此时打出哼哈二气,更见神奇。



  按陷东南

前言

我对自己这位国外的学生非常满意,我想教上他三个月,即便是到了满目太极的古岛,他也能击败许多学了三、五年的选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将十多年的"血泪总结",浅而易解的和盘托出,一股脑地交给了这位有志惩恶扬善的热血青年!

诗云:

    尔挤八方向天边,我按大地陷东南;

    两手轻拂身亦转,彼回我��一循环。

    单练��按走直线,捋挤相克四周圈;

    双轮莫失题中意,四劲巧用鬼亦难。

解曰:

有人把天比作穹隆,也有人把中国的地势说成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恰恰反映了太极挤、按两式。挤劲向穹隆一样对称圆满,气充四面八方;按劲则向东南的大海,愣是把大地压得西北方向仰之弥高、东南方向俯之弥深。也同样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

单练时最好把��、捋、挤、按拆开单练,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四个劲别的真实含义。两人打轮有利于把四个劲别贯穿起来,但过于机械,不利于灵活运用。

要点:

对方施挤劲把我力点向外撑,我以两手轻轻敷盖在其肘上,向下按随即向外引,对方撤身,我上步以��劲发之。

第十九回  �衤渖钤�

诗云:

敌方按带我施��,翻掌旋腕二指冲;

岂容泥翁身形稳,反手急�窕昶蔷�。

提膝让开天涯路,横身发尔坠渊中;

俯之弥深已意外,焉知横抛雾里行。

解曰:

对 方双掌按于我肘弯处,或向前向下按压或向后向下按带,我均可翻掌心向上,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小指撮拢,双手食指指向对方喉咙施��力破解之。此时对方站立 不稳,脚尖翘起有向后仰跌之势,我不容其变化,再翻手急向下向斜后方猛�衿渌�腕,敌向前向外扑出。我一方面提膝让开对方前仆通道或猛撞其裆部,紧接着又向 右(或左)横向进步,发力将前仆之敌横向抛出。

要点:

双手外��,莫退莫引,关键在旋臂前冲,随旋随��,任对方有再大的力气也能将其攻势化解并使其失去重心,此式我反复给勒克演练他才掌握要领。

回�褚�急,对方刚刚后仰遭到猛烈地向前向下向斜后方�翊�,更料不到又遭横向的瞬间乏力。所谓拳打梦中人,急变更惊魂!


第二十回  ��地撕天

诗云:

        双手遭�衲�迟缓,后腿急进向西南;

        前手先行斜下探,且随且进护裆前。

        前足落地身形稳,两拳相握在腹前,

        右拳向上似��地,左拳向下如撕天。

解曰:

假定对方面向东,向西南方向急�瘛N宜娑苑��窬⒆笸燃毕蛭髂下醭觯�两手稍顺随有俯之弥深泄其劲力之意,同时右手稍前探防其右膝攻我裆部。前足落稳后,后足有提起之势,两手握拳犹如扯开中间一物,相向向左下、右上用力,对方双�裰�力被瞬间瓦解,此时我右腿跟进蓄势进攻。

要点:

打个形象的比喻:扯布时先将布料剪开一个小口,随即双手各捏一侧,两臂随即向两侧一扯,布料即被撕开,这里用的就是��劲。大家不妨多做实验,对方双�袷蔽疑喜剿���不仅有效,随后的攻势也极具威胁。

当然有��劲多个变种,上述只是其中一个用法。


  肘击咫尺

诗云:

        应敌护卫三周圈,手足膝肘身闪旋;

         外层防线无遮拦,膝肘并用咫尺间。

         用肘非独有击打,八法妙用肘亦然;

         咫尺并非天涯路,懂此妙用任周旋。

解曰:

接上式,我以上步��劲破了对方的双采,此时双方中门大开,双手都纠缠在一起,两胸距离不足一肘,对方趁机横肘击向我胸部。

这只是按照"��、捋、挤、按、采、��、肘、靠"八法顺序演练, 实 际上,肘法是外层手足防线被打开、或与对方贴身时采取的随机应变招法。有人机械的讲肘法怎么用,其时逢敌时无固定招法,后天六十四路八卦提出了八种肘法也 只是从一个侧面给习武者启发。值得一提的是太极八法是周身之法,在肘尖上同样可以灵活运用,所谓周身太极,太极无招,讲的是劲。

要点:

顶肘用的是��劲,撑肘用的是挤劲,旋肘用的是捋劲,压肘用的是按劲,坠肘用的是采劲,厝肘用的是��劲,击肘用的是肘劲,贴臂肘用的是靠劲。


第二十二回   靠贴诸身

诗云:

    出肘如闪驹过隙,旋身一靠莫迟疑;

    顺其来力抹其肘,还以颜色来复去。

    太极最神贴身打,��捋挤按诸身宜;  

    周身太极得门径,武当问鼎终有时。

解曰:

对方出肘袭来,我视自身之便或左旋身或右旋身靠打即可化解对方来式,随即出肘还以颜色,恰似陈世二路结束前的靠、肘、炮三个动作。对方突破第二道防线时,诸身各处照样要打出��捋挤按四种劲路,这是达到周身太极境界的基本练习。

花絮:

414上午,勒克学完了"八法"的最后一个动作,我便教他如何分别用手、用肘、用躯干灵活施展��捋挤按四种打法。说到躯干时,我模仿师兄"松岳迎风"向我展示的绝技,我坐在沙发上,让勒克按住我两肩,告诉他设法不让我站起来,然后问他"准备好了吗"?勒克说" OK"。话音刚落,我已经轻松自如的站了起来。

教完拆解后的八法,我告诉勒克每一式要十步一趟来回打二十趟(与形意和直趟八卦练法相似),这个数字暗合陈发科师太祖每天练拳的遍数。如此下去,岂能练不好太极!


第二十三回  正本清源

当世之人学陈式拳,多望得正宗真传。然流派纷呈、名师泛滥,难免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近二十年来,得发科公(1887 19571928 年始在北京授拳)真传者尚几人舆?

河 南温县尚有发科公血脉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照奎之子陈瑜,虽辈分稍低,毕竟是发科公骨肉亲孙、秉承累世家学。上海顾留馨,乃发科公早期弟子,曾从陈微明学 杨式、从吴鉴拳学吴式、从孙禄堂学孙式,可谓尽得宗师亲传。山东洪均生,鸿篇巨著、逐式精解,为陈式拳立下不朽之作;早在1930年发科公与弟子的合影中,洪均生位列其中。在中央和高级领导暑期办公、疗养之地北戴河,李经梧是气功疗养院的专业太极拳教练兼针灸师,他 40年代初开始追随发科公学艺,直至1957 年发科公逝世,曾于1956年在北京市和全国大赛中夺得金牌,并受国家体委之托,拍摄过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京都得地利之便,发科公身边先后有雷慕尼 1932年拜师;田秀臣1941年从发科公学艺, 1946年正式递帖;冯志强1950年拜师,是当今在世的唯一的发科公亲传弟子。

不可否认,在发科公亲传弟子中,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各个是为普及陈式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但一师授九徒,各有千秋。弟子们并非把拳架打得和老师一模一样。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的影像资料已难得一见,陈小旺、陈瑜的VCD 俯拾皆是。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的视频虽极为稀罕,毕竟有拳友在网上公开。现将部分视频网址罗列如下:

1、   顾留馨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766/

2、   洪均生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39628/

3、   雷慕尼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324/

4、   李经梧视频资料: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410/

5、   田秀臣陈式一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30972&mode=0#3692449

6、   冯志强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510/

看 过以上视频之后,何为发科公拳架的精髓,拳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评判。我只想讲一下个人狭隘的评判标准:一是贴近性标准,越是发科公口传身授,在 发科公身边的时间越长,甚至能代师传艺者,其拳架应与发科公更为相似。二是普遍性标准,弟子们拳架中相似的内容,定源自于陈发科;特殊的内容,定为本人自 创;找不到共同内容,则取部分弟子中演练风格相近的部分。三是实用性标准,所谓实用性既包含技击的有效性和拳理的有效性,陈式拳自陈长兴(为避免争议,笔 者从无争议的传授人说起)历代传承皆以实用性为精髓,直到发科公始才社会性公开办学,相信发科公还是原汁原味,但陈式拳一经登上营生的舞台,难免会染上演 艺的色彩,后辈或美化或丑化或僵化或弱化或异化不难从亲眼辨别中得而知之。





Friday, May 25, 2007

Taiji|浅谈太极拳呼吸

浅谈太极拳呼吸[尚武太极论坛]

浅谈太极拳呼吸

作者:郑加忠 文章来源:太极拳

    我学习陈式老架一路,觉得和杨式太极拳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说都要求心静体松,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松臀敛,膝微屈,脚五指抓地。不同的是杨式的掌是五指微屈自然分开,而陈式是瓦垅掌,指肚微后张,劳宫穴要虚,虎口要圆。尤其是陈式的缠丝劲、蓄发力和呼吸运气是很突出的。

    学习陈式老架一路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第二阶段要求配合呼吸,使内气按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第三阶段要求拳架比较正确,动作比较自如,内气比较充足;第四阶段要求拳架正确,内劲非常充足,意气换得灵,周身组成的系统比较巩固,掌握逐势的技击含意;第五阶段拳架动作非常活顺,内劲更加充足,技击时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我有多年喜欢和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再练了一年陈式老架一路,已经有了气感,能够按拳架动作的要求,进行有规律性的呼吸,使内气在体内运行。表现在手发麻发胀,手指会不由自主地轻微擅动,心里感到很高兴,更加喜欢练习太极拳。

    90年亚运会后,我患有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年吃胃得乐、泰胃美、三九胃泰和胃苏冲剂,吃了胃就好些.不吃胃就疼,不能去根。自从练了陈式老架一路,有了气感后,好久不吃药了,胃也不疼了。因此,我想以陈式老架一路的一些动作为例,浅谈太极拳的呼吸。

    一、"起与落"的呼吸:这主要指的是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当手臂由体侧向上举起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举至肩平向下按时,应当均匀地呼气。都应用鼻子呼吸。如陈式老架一路的起势和收势,都手臂向上举起时,就应均匀地吸气,当手臂下按时,就应当均匀在呼气。

    二、"开与合"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也是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当手臂向外展开时,就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向里合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如陈式一路的懒扎衣。当双手大逆缠弧形转开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双手顺缠弧形而合。同时脚跟内侧擦地成侧弓步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三、"升与降"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是身体重心的上升和下降与呼吸的配合。当身体重心上升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身体重心下降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如陈式一路的斜行拗步,当身体下降做斜行拗步时,应当缓慢均匀地呼气;当身体重心上升准备做上三步时,应当均匀地吸气。   

    四、"屈与伸"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当手臂屈肘回收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由屈到伸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如陈式一路的上三步,当手臂随腰缠丝屈肘微屈的过程,应当均匀地吸气;当右手臂随脚向前伸,左手向后时,应当均匀地呼气。

    五、"蓄力与发力"的呼吸:这里主要指全身和手脚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如陈式一路的掩手肱拳,当全身和手脚蓄劲时,应当均匀缓慢地深吸气,当右拳内旋迅速向右斜前方发出时,应当迅速地大呼一口气,鼻嘴一块呼。蓄劲如拉弓,吸气相对的长,发力如射箭。呼气相应地短,这也是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六、"内旋与外旋"的呼吸:这里主要指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当拇指带动前臂向手心方向旋转(里转)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外旋)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如陈式一路的金刚捣碓,当手臂里旋,右臂提起,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右手变拳落在左手心上,应当呼气。当右拳再次提起(内旋),应当吸气;当右拳外旋随着右脚落地震脚扎拳时,应当呼气。

    七、"向心与离心"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是手臂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当手臂动作近向心脏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手臂动作远离心脏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如陈式一路的左蹬一根,当双手向胸前逆缠近向心脏时,应当均匀地吸气:当双掌向左右两侧分开远离心脏时,应当均匀地呼气。当身体微下沉,双掌向腹前交叉,同时体重落在右脚上,左脚提起。双掌变拳,这时应当深吸气;当双拳向左右两侧发出,同时左脚快速向左侧蹬出,这时应当迅速呼气。

    八、"虚与实"的呼吸:这里主要指的是脚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当脚"虚"时,就应当吸气;当脚"实"时,就应当呼气。如陈式一路的前招,当左脚"虚"时,就应当吸气,当左脚由"虚"变为"实"时,就应当呼气。

    练拳必须带气,这是很有道理的。太极拳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认真练方法,无意得真功"只要掌握太极拳套路的每个动作规格要求,认真去练习,动作和呼吸能够正确配合,功到自然成,就会有气感的。练太极拳还一定要做到心静体松,拳论说:"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可见练得越放松,动作越柔和。气感就越强。练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做到意到气到力到。这样可以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加内劲,对太极拳运动的提高和深造大有好处。

    这是我学习陈式老架一路,谈谈太极拳呼吸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Wednesday, May 23, 2007

Health|胃经常痛是怎么回事

胃经常痛是怎么回事 - 雅虎知识堂

脾胃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中,使脾胃之阳不振;其次是郁怒优思,肝气失调,横逆犯胃乘脾。要预防脾胃疾病,关键在于保护脾胃正常功能的运转。
1)因此平时应注意保养脾胃:
  1. 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2. 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3. 注意冷暖。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这确是经验之谈。因此注意冷暖-卜分重要。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4. 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 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晚间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50遍,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总让人们为如何"保胃"伤透了脑筋,有关专家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如何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呢,很简单,专家列出了九个字:"红黄绿白黑"和"一二三四":
  2)所谓"红黄绿白黑",是专家通过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五种对健康大有裨益的食物:
  1. "红"是指西红柿(即番茄),一天一个西红柿,患上前列腺癌的几率减少45%;
  2. "黄"是指玉米、胡萝卜,这些食物维生素A多,缺乏维生素A的孩子容易感冒、发烧、扁桃体炎;中年人容易患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容易眼睛发花、视力模糊;
  3. "绿"是指前面提到过的绿茶;
  4. "白"是指燕麦片,它不但可降低胆固醇,还对糖尿病、减肥有特别好的功效,此外还能通大便;
  5. "黑"是指黑木耳,科学实践证明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每天吃5--15克就行了。
  2)至于"一二三四",是关于每个人每天健康膳食的四个要点:
  1. 一袋牛奶,日本有句话是"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我们中国的膳食有很多优点,但是缺钙,几乎90%的人都缺钙",专家指出,正常每天每人需要800毫克钙,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伙食里只有500毫克,还有300毫克的缺口--正好一袋牛奶就有300毫克的钙,所以每天补充一袋牛奶,就补充齐了。
  专家说"如果有些人喝牛奶实在不习惯,那就喝酸奶,再不行就喝豆浆"。
  2. 250克主食,每天250克碳水化合物,即半斤大米或麦面粉,"体力劳动多的可以多一些,一些稍胖体力劳动又较少的女性可以适量减少一点,"但吃饭要按四条规矩进行:饭前喝汤,进食速度慢,多咀嚼,晚饭吃得少,这样体重就很容易维持正常。
  3. 三份高蛋白,每份可在一两瘦肉、一个鸡蛋,二两豆腐、二两鱼虾、二两鸡鸭、半两黄豆中任意选择,每天要有三份--比如早上吃了一个荷包蛋,中午吃一个肉片苦瓜,晚上吃二两豆腐或二两鱼。
  4. 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① 有粗有细--就是要粗细粮搭配,营养有互补作用,一星期吃三四次粗粮,如棒子面、老玉米、红薯等,对健康有好处。
② 不甜不咸--是说不要净吃甜的,或不要吃太多甜的;也不要吃得太咸,一天吃6克左右的盐就适中。
③ 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一般人都是三四餐,怎样安排"五餐"呢--早餐与午餐中间加一顿点心餐,下午四五时吃一顿,晚饭吃得晚一些,这样总量不变而不是越吃越多。
④ 七八分饱--是指吃饭要七八分饱--离开饭桌时还未饱,还想吃也让自己离开饭桌。

Tuesday, May 22, 2007

Python|Learn Python in 10 minutes

Learn Python in 10 minutes | Poromenos' Stuff

Learn Python in 10 minutes

Preliminary fluff

So, you want to learn the Python programming language but can't find a concise and yet full-featured tutorial. This tutorial will attempt to teach you Python in 10 minutes. It's probably not so much a tutorial as it is a cross between a tutorial and a cheatsheet. I assume that you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programming and will, therefore, skip most of the non-language-specific stuff. The important keywords will be highlighted so you can easily spot them. Also, pay attention because, due to the terseness of this tutorial, some things will be introduced directly in code and only briefly commented on.

Properties

Python is strongly typed (i.e. types are enforced), dynamically, implicitly typed (i.e. you don't have to declare variables), case sensitive (i.e. var and VAR are two different variables) and object-oriented (i.e. everything is an object).

Syntax

Python has no mandatory statement termination characters and blocks are specified by indentation. Indent in to begin a block, indent out to end one. Statements that expect an indentation level end in a colon (:). Comments start with the pound (#) sign and are single-line. Values are assigned with the equals sign ("="), and equality testing is done using two equals signs ("=="). You can increment/decrement values using the += and -= operators respectively. This works on many datatypes, strings included. You can also use multiple variables on one line. For example:

intMyVar = 3 intMyVar += 2 intMyVar -= 1 strMyVar = "Hello" strMyVar += " world." # This swaps the variables in one line(!). intMyVar, strMyVar = strMyVar, intMyVar

Data types

The data types available in python are lists, tuples and dictionaries. Sets are available in the sets library. Lists are like one-dimensional arrays (but you can also have lists of other lists), dictionaries are associative arrays ( a.k.a. hash tables) and tuples are immutable one-dimensional arrays (Python "arrays" can be of any type, so you can mix e.g. integers, strings, etc in lists/dictionaries/tuples). The first item in all array types is 0. Negative numbers count from the end towards the beginning, -1 is the last item. Variables can point to functions. The usage is as follows:

lstSample = [1, [ "another", "list"], ("a"  , "tuple")] lstList = ["List item 1", 2, 3.  14] lstList[0] = "List item 1 again" lstList[-1] = 3.14   dicDictionary = {"Key 1": "Value 1",   2: 3, "pi": 3.14  } dicDictionary["pi"] = 3.  15 tplTuple = (1, 2, 3)   fnVariable = len >>> print fnVariable(lstList) 3

You can access array ranges using a colon (:). Leaving the start index empty assumes the first item, leaving the end index assumes the last item like so:

lstList = ["List item 1", 2, 
3.14] >>> print lstList[:] ['List item 1', 2, 3. 1400000000000001] >>> print lstList[0:2 ] ['List item 1', 2] >>> print lstList[-3:-1 ] ['List item 1', 2] >>> print lstList[1:] [2, 3.14]

Strings

Its strings can use either single or double quotation marks, and you can have quotation marks of one kind inside a string that uses the other kind (i.e. "He said 'hello'." is valid). Multiline strings are enclosed in triple double (or single) quotes ("""). Python supports Unicode out of the box, using the syntax u"This is a unicode string". To fill a string with values, you use the % (modulo) operator and a tuple. Each %s gets replaced with an item from the tuple, left to right, and you can also use dictionary substitutions, like so:

>>>print "Name: %s\nNumber: %s  \nString: %s" % (class.name,   3, 3 * "-") Name: Poromenos Number: 3 String: ---
 
strString = """This is
a multiline
string."
""   # WARNING: Watch out for the trailing s in "%(key)s". >>> print "This %(verb)s a %(noun)s." % { "noun": "test", "verb": "is" } This is a test.

Flow control statements

Flow control statements are while, if, and for. There is no select; instead, use if. Use for to enumerate through members of a list. To obtain a list of numbers, use range(<number>). These statements' syntax is thus:

lstRange = range(10 ) >>> print lstRange
[0, 1 , 2, 3 , 4, 5, 6, 7, 8, 9] for intNumber in lstRange:
# Check if intNumber is one of # the numbers in the tuple. if intNumber in ( 3, 4, 7, 9):
# "Break" terminates a for without # executing the "else" clause. break else:
# "Continue" starts the next iteration # of the loop. It's rather useless here, # as it's the last statement of the loop. continue else:
# The "else" clause is optional and is # executed only if the loop didn't "break". pass # Do nothing   if lstRange[1] == 2:
print "1 == 2" elif lstRange[2] == 3:
print "3 == 4" else:
print "Dunno"   while lstRange[1] == 1:
pass

Functions

Functions are declared with the "def" keyword. Optional arguments are set in the function declaration after the mandatory arguments by being assigned a default value. For named arguments, the name of the argument is assigned a value. Functions can return a tuple (and using tuple unpacking you can effectively return multiple values). Lambda functions are ad hoc functions that are comprised of a single statement. Parameters are passed by reference, but mutable types (tuples, lists, ints, strings, etc) cannot be changed. For example:

# arg2 and arg3 are optional, they have default values # if one is not passed (100 and "test", respectively). def fnMyFunction(arg1, arg2 = 100, arg3 =   "test"):
return arg3, arg2, arg1
 
ret1, ret2, ret3 = fnMyFunction ("Argument 1", arg3 = "Named argument" )   fnVariable = lambda x: x + 1 >>> print fnVariable(1) 2

Classes

Python supports a limited form of multiple inheritance in classes. Private variables and methods can be declared by adding at least two leading underscores and at most one trailing one ( e.g. "__spam"). We can also assign arbitrary variables to class instances. An example follows:

class MyClass:
varCommon = 10 def __init__(self ):
self.varMyVariable = 3 def fnMyFunction(self, arg1, arg2):
return self.varMyVariable   # This is the class instantiation >>> clsInstance = MyClass() >>> clsInstance.fnMyFunction(1, 2 ) 3 # This variable is shared by all classes. >>> clsInstance2 = MyClass() >>> clsInstance.varCommon 10 >>> clsInstance2.varCommon 10 # Note how we use the class name # instead of the instance. >>> MyClass.varCommon = 30 >>> clsInstance.varCommon 30 >>> clsInstance2.varCommon 30 # This will not update the variable on the class, # instead it will create a new one on the class # instance and assign the value to that. >>> clsInstance.varCommon = 10 >>> clsInstance.varCommon 10 >>> clsInstance2.varCommon 30 >>> MyClass.varCommon = 50 # This has not changed, because varCommon is # now an instance variable. >>> clsInstance.varCommon 10 >>> clsInstance2.varCommon 50   # This class inherits from MyClass. Multiple # inheritance is declared as: # class OtherClass(MyClass1, MyClass2, MyClassN) class OtherClass(MyClass):
def __init__(self, arg1 ):
self.varMyVariable = 3 print arg1
 
>>> clsInstance = OtherClass("hello" ) hello >>> clsInstance.fnMyFunction(1, 2 ) 3 # This class doesn't have a .test member, but # we can add one to the instance anyway. Note # that this will only be a member of clsInstance. >>> clsInstance.test = 10 >>> clsInstance.test 10

Exceptions

Exceptions in Python are handled with try-except [exceptionname] blocks:

def fnExcept():
try:
# Division by zero raises an exception 10 / 0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 "Oops, invalid."   >>> fnExcept() Oops, invalid.

Importing

External libraries are used with the import [libname] keyword. You can also use from [libname] import [funcname] for individual functions. Here is an example:

import random from time import clock
 
intRandom = random.randint(1, 100) >>> print intRandom
64

File I/O

Python has a wide array of libraries built in. As an example, here is how serializing (converting data structures to strings using the pickle library) with file I/O is used:

import pickle lstList = ["This", "is", 4,  
13327] # Open the file C:\binary.dat for writing. The letter r before the # filename string is used to prevent backslash escaping. flFile = file(r"C:\binary.dat"
, "w") pickle.dump(lstList, flFile) flFile.close()   flFile = file(r"C:\text.txt" , "w") flFile.write("This is a sample string") flFile.close()   flFile = file(r"C:\text.txt" ) >>> print flFile.read() 'This is a sample string' flFile.close()   # Open the file for reading. flFile = file(r"C:\binary.dat"
) lstLoaded = pickle.load(flFile) flFile.close() >>> print lstLoaded
['This', 'is', 4, 13327]

Miscellaneous

  • Conditions can be chained. 1 < a < 3 checks that a is both less than 3 and more than 1.
  • You can use del to delete variables or items in arrays.
  • List comprehensions provide a powerful way to create and manipulate lists. They consist of an expression followed by a for clause followed by zero or more if@ or @for clauses, like so:
lst1 = [1, 2,  3] lst2 = [3, 4, 5]   >>> print [x * y for x   in lst1 for y in lst2] [3, 4, 5, 6  , 8, 10, 9, 12,   15] >>> print [x for x   in lst1 if 4 > x > 1]   [2, 3] del lst1[0] >>> print lst1
[2, 3 ] del lst1
  • Global variables are declared outside of functions and can be read without any special declarations, but if you want to write to them you must declare th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unction with the "global" keyword, otherwise Python will create a local variable and assign to that (be careful of that, it's a small catch that can get you if you don't know it). For example:
intNumber = 5   def fnMyFunction():
# This will print 5. print intNumber
 
def fnOther( ):
# This raises an exception because the variable has not # been assigned to before printing. Python knows that it a # value will be assigned to it later and creates a new, local # intNumber instead of accessing the global one. print intNumber
intNumber = 3   def fnYetAnother():
global intNumber
# This will correctly change the global. intNumber = 3

Epilogue

This tutorial is not meant to be an exhaustive list of all (or even a subset) of Python. Python has a vast array of libraries and much much more functionality which you will have to discover through other means, such as the excellent online book Dive into Python. I hope I have made your transition in Python easier. Please leave comments if you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could be improved or added.

Update: This article has been Dugg. Please post a comment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to see, (classes, error handling, an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