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07

Taiji|太极奇遇记



与其他的武师相比,师傅更注重内功和劲法。师傅常说的一句话话是"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手、气贯于指;腰提胯、提膝、提腕、提脚;手动腰先动,腰催四肢行";师傅常嘱咐弟子的一句话是:"拳可以不练,内功不能断"。师傅常教弟子的破解之法是:"接触点鼓荡、沉气、转腰"。师傅常说的内功是"吸贴抓闭、丹田论、筋骨动、养气说、抖暗劲"。武功有本末之分,师傅教拳,是授本而轻末。

内家拳讲究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但由于个人体会不同,对气的感知不同,所以发力的方法也不同。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以及同一流派的不同练法,譬如形意分山西、河北、两大支系,太极分陈、杨、吴、武、孙五脉支流。所谓法由心而生,心不同则法不同。

果 然是理生二心、心生三意、意生万法吗?其实不然,百家争鸣,实际是百盲摸象所致,非象有万身,皆因人有万念使然。拳师们常说:教拳不教理,教理害自己。何 由?原因是这个理很简单,但得之不易,要么是拳师练一辈子仍不知其理,要么是教了其理就丢了自己的饭碗。那么,何谓太极之理呢?

体有六面、卦有六爻,体观六面知其全貌,卦组六爻出六十四果。体可动,果可增,体走八方,果乘八倍,演化出五百一十二个招法。一招鲜,吃遍天;一理明,敢问鼎;三维明,能宗圣。

     何谓一招鲜,吃遍天。形意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典故,八卦有走熟九宫人难进的传闻,太极也有懒汉推遍天下君的推法。但凡真正了解这三招的含义,下百倍于常人 的功夫,确能出百倍于常人的效果。何谓一理明,敢问鼎。实际上,陈、杨、吴、武、孙各明一理,以此理为经,以沾连粘随为纬,遂各成一派,此可以各派经典拳 论为证。何谓三维明,明内外阴阳,明身体在X、Y、Z三维立体空间的力量、运动、变化,明以进退顾盼定五行之术游走八方转换之法,此拳法真意也。

师弟:"其实练太极练得不是肌肉的劲,是筋骨的劲;肌肉的劲是向里抱,筋骨的劲是向外撑。就像师傅说的,筋骨动,抖暗劲。"

后天八卦64手:

第一路:开、捧、顿、探、立、挑、盖、缠;

第二路:截、藏、砍、削、二、虎、夺、环;

第三路:穿、搬、截、拦、停、翻、走、转;

第四路:推、脱、带、领、沾、连、随、粘;

第五路:擎、顶、坠、叠、锉、盘、横、钻;

第六路:趋、踹、摆、挂、踢、截、趟、连;

第七路:掖、挤、刁、捋、崩、撞、扣、搬;

第八路:啄、狸、栖、胯、摇、闪、横、窜。

大家有没有看出,八卦与太极是近亲!!!!!!!!


我出差所到的这个国家没什么人练拳,工作环境也不方便。一下子把拳脚扔了几个月,真担心自己再和师兄弟交手时会出现大的落差,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 运一下气,带脉还是很坚硬,不过让别人推时,觉得撑力不如以前足。估计功力是积累的结果,不会轻易减弱,但经络必须通过锻炼保持畅通,不运则滞。此体会供 大家分享。

吸贴抓闭意守命门,反而有利于高血压患者,该功法已被气功界列为基本功法,在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阴阳颠倒指置火于下,水于上,以利练精化气。


陈氏二路讲究松活弹抖,很多人打下来要么是气喘吁吁,要么是松垮无力,要么是牵强附会故意做作,主要原因是"气"不足。此气可与呼吸之气配合,但即使摒住 呼吸,此气仍可聚散,聚则内敛,散则外放,要注意聚散的平衡,能聚多少能量,就能发放多少能量,弹抖之力可看出一个人的功底。

    也许没人把太极起式当成什么着法,但实际上懂劲之人深知起式之意。起式的行气之法不仅与最早的气功记载文字"行气玉佩"相和,而且有技击效果。我曾多次试过,仅以起式就可拔起对方脚跟,若对方是全力进攻,一下就可将对方摔于身后。有诗云:

    太极起式须细研,先行吐气细又绵;自上而下全吐净,自有清河入丹田。带脉鼓荡莫间断,稍闭即吸吞云天;血脉下沉百会顶,两手轻拂撼泰山。

    哈――哈――哈――哈,造化!真正入门者可由此参悟。

以下是引用 pla748在2006-6-9 6:3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铁骨柔情在2005-7-4 15:46:00的发言:
我觉得大侠奇遇记讲的内容好象和武侠小说里的内容一样具有夸张的艺术色彩,10多个人推一个人那人居然不动,我在现实中从未见过和听说过,在太极名人的故事中也未读到过.那个老师如此厉害,请弄个视频给大家见识见识.

这种情况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技击不是死的,推不动,并不代表打不疼!

你那块板砖去见他,甭管他多大的师,都用"太急"招待你! 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太极。

他肯定肌肉崩的比你还粗!


不仅推不动,而且打不疼,令对方拳击胸部,可将对方弹回,所谓鼓荡劲。此为基本功之一。鼓荡不等于绷肌肉,望不要对习练者产生误导。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松活弹抖"一说,我在"武林"杂志上看到有此一评论:"松活弹抖是错的,一弹抖就把丹田气抖散了;发力之时应该咬切齿才对,要气聚丹田。"。我还是很模糊的,搞不清如何才是正确的?!请多多指教是盼!

    你好。有一点值得肯定,咬牙切齿是不对的。太极最重要的是不要和自己较劲。你一咬牙胸部以上肌肉都紧张,哪还能做到物来顺应。

    何时弹抖值得商榷,因为有时只需松活对方就脚跟离地站立不稳了,这使得弹抖成为落井下石的黑手、补手,诚心重创对方,令对方难堪。

    松活要经常保持,弹抖时仍需气沉丹田。陈氏二路打出模样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松沉,就不能有弹抖,所以弹抖与气沉丹田并不矛盾。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第十一回   太极绝技

 

 

入室十一年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前辈及同门的推手绝技,从嘘叹其神奇到慢慢体味个中的道理,再加上师傅的口传身授,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认识越来越深刻。许多绝技似奇不奇,并非高不可攀。在此向太极界公布若干技法,望共同参研。

绝技一:泰山升气。我初次目睹是1995 年, 当时师傅让三个小伙子前后相叠排成一列推其腰部,师傅纹丝不动,且面带微笑,毫无吃力喘息之相。按师傅的说法,再加若干人也无所谓。实际上再加也不可能, 在天津某大学我尝试此法时得知,那个排在第一面对你的人的臂力已无法承受后面的人所施加的压力。此技包括我在内,许多同门师兄弟亦能演练。

绝技二:金鸡独立。在泰山升气招式的基础上,我仔细体会吴氏的招式,从中悟出一种劲法,即使单腿独立也能抵住大力的推搡。笔者和某集团办公室的一名身高一米八二的小伙子尝试,起先他认为是地上的瓷砖光滑,我让他蹬着后面的文件柜,我虽站在瓷砖上他仍是推之不动,遂百思不得其解,认为不合乎物理规律。我本人在大学理论力学考过全专业第一,当然知道这不仅仅是物理所能全部揭示的。 2003年我去吉林,从天池上下来,在路上歇脚,观路边长白山大好风光,一时兴起,遂让同行的吉林大区经理尝试此招,他事后说:"如果你两腿站着,我不觉奇怪,但你单腿着地,我觉着真有奥妙。"

绝技之三:翻江倒海。 当对方俩手全力推击时可将对方掀翻在地或将其沉重的身躯提起并扔在身体后侧将其摔倒。1995年 拜师后大师兄先用此招让我尝到了失足坠崖的味道。经师傅指导,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次我和一位身体健壮的朋友出去练车,闲聊时我说一下子能把他甩在身 后,他笑着说,你那么瘦,我这么重,不可能。尝试时我一下将他整个身体端起来,转了半个圈放到了身体的正后方。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兄交手,也是如此把师兄摔 到了身后的方凳上,砸倒了凳子,师兄差点坐到地上,被我用双手抄住。

绝技之四:懒汉推。师 傅教拳之初,先交徒弟们一招懒汉推。只要掌握此招,师傅说一般功夫的人都扛不住。但此招并不能使人长什么功夫,但只要你有力气,对方就会被你推得连连倒 退,甚失脸面。我把此招教给了一个下属的职员,他去公园找一位师伯的弟子较量,竟推得这位有一定名气的拳手连连后退,不能自已。坦率的说,这个招式只能算 是令人难堪的戏弄人招式,不学也罢。

绝技之五:五行手。 师伯、师傅、师叔们常讲此手。或许是太极代代相承的基本技法。两人均伸出前臂,四掌张开两两相对,用力相推。功夫深者能令对方对方站立不稳,随其意愿让你左移、右移、上跳、下跪、前仰、后合。所谓老叟戏顽童的着法,甚是有趣。师傅常给新学员讲授并演练此法。

绝技之六:拍皮球。坦率的说,我只是近几天才弄清是怎么回事,以前甚至是十年的时间都云里雾里。师傅演示时拿住了对方的两臂,令对方一起一落不能自持,就好像一路走下去在拍一个皮球,让观看的人觉得非常好笑。

绝技之七:单臂挂。 师祖在和弟子们讲拳时,或自然的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弟子们上手攻击,师祖只以单臂一迎,攻击者就被击退数步并站立不稳,摔在地上。只此一迎,非懂劲者并拿捏甚准,实难为也。

绝技之八:单指旋人。一方拿住我食指,并用力撅拿。只要力借得好,可用此指反拿对方,并以螺旋力将对方击倒。

绝技之九:周身太极。此 招我悟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但自觉功力不足。一气功疗养院的工人知道师祖有功夫,趁师祖路过,从后面偷偷推师祖后腰,师祖只一回头,对方已折了手腕,疼得 嗷嗷直叫。师祖嘱咐他想试要知会一声,不然我全靠自然反应怎么能把握分寸。师傅讲接触点鼓荡,鼓荡之后怎么打人就看你的功力和悟性了

所 谓奇招不奇,据我所知许多太极师傅都能把上述招式作不同程度的演练,如果你的老师对此一无所知或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你最好不要和他学拳,因为他还根本不懂 太极。北京冯志强老前辈一枝、王培生老前辈吴氏一枝、陈家沟一枝、孙氏正宗一枝,据我所知均通于此道。这一番话可能伤了一些靠太极赚些钱花或撑点脸面的所 谓师傅们,但可以挽救对太极一片痴情的广大学子。当然,如果只想学学拳操,锻炼身体,另当别论。

幽兄所说的吸抓贴闭功法是否是这样的:自然站立,两腿与肩宽,两手自然垂于腿侧;吸气,气贴脊背而上至百会,吸气同时两手握拳(抓气之感),然后气从前面慢慢下行至丹田,使带脉充盈,闭气至不能闭时,从鼻中缓缓呼出,同时握拳的两手松开,气下行至涌泉。不知道对不对?

我依亦凡兄之法行气试了试,却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你有相当高的功力,不妨依此练习,因为任督两脉已通,内气可随意调至任何部位。但对初学者万不可如 此。我在初练时,斗胆未按师傅要求尝试新的体位,因为我认为师傅的做法违背气功调息、调意、调身的基本要求,结果气充前胸,胸闷半个月才调整过来,如坚持 按擅自发明去做,很可能会练出病来。另一个偏差是,不止一个人说练此内功会阳痿,当然这是功法不当所致。太极气功与中医类似,需口传身授,方能大成;又与 硬气功有类似之处,有相对流行保健功法更为强硬的行气与意守,不能照书本模仿,或人云亦云。我并非鼓励人们去拜师,借一位网友的话说,这确是血泪总结。

我依亦凡兄之法行气试了试,却也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你有相当高的功力,不妨依此练习,因为任督两脉已通,内气可随意调至任何部位。但对初学者万不可如 此。我在初练时,斗胆未按师傅要求尝试新的体位,因为我认为师傅的做法违背气功调息、调意、调身的基本要求,结果气充前胸,胸闷半个月才调整过来,如坚持 按擅自发明去做,很可能会练出病来。另一个偏差是,不止一个人说练此内功会阳痿,当然这是功法不当所致。太极气功与中医类似,需口传身授,方能大成;又与 硬气功有类似之处,有相对流行保健功法更为强硬的行气与意守,不能照书本模仿,或人云亦云。我并非鼓励人们去拜师,借一位网友的话说,这确是血泪总结。

第十五回   ��发致远

诗云:

太极用法莫拘泥,本卸拆变化神奇;

外��勿舍粘随意,半圈能解万钧击。

擎起敌身双足起,缓吸蓄力藏玄机;

前足擦地中踏远,��发弧线问青天。

解曰:

武 术之法,有本、卸、拆、变之说。本指本架,是太极传统套路;卸是从套路中把实用的招法卸下来;拆是拆而解之以为用;变是随机应变,相机行事。太极��劲是基 础,太极内功练的是��劲,太极外用靠的也是��劲。没有��劲谈不上粘连粘随,更谈不上听劲化劲,太极其他诸法无以为用。练家云,半个圈打人。此言千真万确, 画整圈打不了人,反会祸及自身。双臂互搭时对手先发力,我以太极起式将双臂��起,随即视其力量方向以半个圈引化,此时对方双足足跟已离地,根基尽失,一方 面继续借惯力前攻,一方面开始借助我方身体维持其自身平衡,我以半个圈将对方力量移向我身体边缘,此时对方已无从发力,所谓引进落空,命悬一线。化解时缓 慢吸气,中气越来越足,暗藏反攻玄机。发力时前足离地一寸,以不失本身重心为限,长驱直入踏进对方中门,前掌按于对方前胸,向前向上弧线发力,用意是把对 方双脚拔起,抛向蓝天。

效果:

发力干脆,对方当即仰身跌出;对方一只脚先落地时,则仰身站立不稳连连倒退数步跌于长外



第十六回 捋转凤旋

前言:

勒 克这周是迫不及待了,上周二就传话说一周才练一次等的时间太长了,本来说周六、周日什么时候提前约一下,可勒克铁定把时间锁定在周六上午,对他来说再熬上 半天就等于把他像鱿鱼一样放在铁板上煎熬。由此看来中国功夫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同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哪怕我只是中华武林的一个小人物,说好听一点只能算一 个业余爱好者。

勒克悟性不错,一来到我的住所就来回打了几趟��的单练式,看起来倒像那么回事。我纠正了他三个不准确的地方,一是后退要弯曲支撑,力占七分;二是前腿踏出用意要远,只有延长作用时间,才能把对方发得更远;三是要用腰力,只用胳膊的力量,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

接下来,开始教第二式。

诗云:

离弦之箭冲九天,凤啄箭梢巧盘旋;

直来横走是天理,��发捋化亦妙拳。

左手刁腕牵且转,右掌塌进碾又旋;

三七横步松双胯,得势膝掌如雷电。

解曰:

形 意、八卦、太极师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直来横走,斜打直还"。简单的概括内家化解的招式莫外于此。对方右手发��式击我前胸,我左手横刁其腕,如雄 鹰之喙横向叼住飞来的箭梢,悠着劲使之扭转,不离不弃,不丢不顶,享受着粘连黏随的妙趣;右手反按其胸部,先是四指接触,继而掌根着力,随着力掌根外顶里 旋,旋至虎口朝上,此即所谓下塌外碾。此时对方十个有九个会身不由己失去重心随外碾之势向右跌去。此时八卦名家程廷华所倡导的"快、狠、变"就派上了用 场,我提右膝力撞其裆部,击右掌同样以��式还以颜色。

要点:

左手顺势粘连黏随,右手助力下塌外碾。两腿呈三七马步,两胯松开。得势后方提右膝进右步,以闪电之速,雷霆万钧之势攻出。懂内功者,此时打出哼哈二气,更见神奇。



  按陷东南

前言

我对自己这位国外的学生非常满意,我想教上他三个月,即便是到了满目太极的古岛,他也能击败许多学了三、五年的选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将十多年的"血泪总结",浅而易解的和盘托出,一股脑地交给了这位有志惩恶扬善的热血青年!

诗云:

    尔挤八方向天边,我按大地陷东南;

    两手轻拂身亦转,彼回我��一循环。

    单练��按走直线,捋挤相克四周圈;

    双轮莫失题中意,四劲巧用鬼亦难。

解曰:

有人把天比作穹隆,也有人把中国的地势说成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恰恰反映了太极挤、按两式。挤劲向穹隆一样对称圆满,气充四面八方;按劲则向东南的大海,愣是把大地压得西北方向仰之弥高、东南方向俯之弥深。也同样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

单练时最好把��、捋、挤、按拆开单练,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四个劲别的真实含义。两人打轮有利于把四个劲别贯穿起来,但过于机械,不利于灵活运用。

要点:

对方施挤劲把我力点向外撑,我以两手轻轻敷盖在其肘上,向下按随即向外引,对方撤身,我上步以��劲发之。

第十九回  �衤渖钤�

诗云:

敌方按带我施��,翻掌旋腕二指冲;

岂容泥翁身形稳,反手急�窕昶蔷�。

提膝让开天涯路,横身发尔坠渊中;

俯之弥深已意外,焉知横抛雾里行。

解曰:

对 方双掌按于我肘弯处,或向前向下按压或向后向下按带,我均可翻掌心向上,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小指撮拢,双手食指指向对方喉咙施��力破解之。此时对方站立 不稳,脚尖翘起有向后仰跌之势,我不容其变化,再翻手急向下向斜后方猛�衿渌�腕,敌向前向外扑出。我一方面提膝让开对方前仆通道或猛撞其裆部,紧接着又向 右(或左)横向进步,发力将前仆之敌横向抛出。

要点:

双手外��,莫退莫引,关键在旋臂前冲,随旋随��,任对方有再大的力气也能将其攻势化解并使其失去重心,此式我反复给勒克演练他才掌握要领。

回�褚�急,对方刚刚后仰遭到猛烈地向前向下向斜后方�翊�,更料不到又遭横向的瞬间乏力。所谓拳打梦中人,急变更惊魂!


第二十回  ��地撕天

诗云:

        双手遭�衲�迟缓,后腿急进向西南;

        前手先行斜下探,且随且进护裆前。

        前足落地身形稳,两拳相握在腹前,

        右拳向上似��地,左拳向下如撕天。

解曰:

假定对方面向东,向西南方向急�瘛N宜娑苑��窬⒆笸燃毕蛭髂下醭觯�两手稍顺随有俯之弥深泄其劲力之意,同时右手稍前探防其右膝攻我裆部。前足落稳后,后足有提起之势,两手握拳犹如扯开中间一物,相向向左下、右上用力,对方双�裰�力被瞬间瓦解,此时我右腿跟进蓄势进攻。

要点:

打个形象的比喻:扯布时先将布料剪开一个小口,随即双手各捏一侧,两臂随即向两侧一扯,布料即被撕开,这里用的就是��劲。大家不妨多做实验,对方双�袷蔽疑喜剿���不仅有效,随后的攻势也极具威胁。

当然有��劲多个变种,上述只是其中一个用法。


  肘击咫尺

诗云:

        应敌护卫三周圈,手足膝肘身闪旋;

         外层防线无遮拦,膝肘并用咫尺间。

         用肘非独有击打,八法妙用肘亦然;

         咫尺并非天涯路,懂此妙用任周旋。

解曰:

接上式,我以上步��劲破了对方的双采,此时双方中门大开,双手都纠缠在一起,两胸距离不足一肘,对方趁机横肘击向我胸部。

这只是按照"��、捋、挤、按、采、��、肘、靠"八法顺序演练, 实 际上,肘法是外层手足防线被打开、或与对方贴身时采取的随机应变招法。有人机械的讲肘法怎么用,其时逢敌时无固定招法,后天六十四路八卦提出了八种肘法也 只是从一个侧面给习武者启发。值得一提的是太极八法是周身之法,在肘尖上同样可以灵活运用,所谓周身太极,太极无招,讲的是劲。

要点:

顶肘用的是��劲,撑肘用的是挤劲,旋肘用的是捋劲,压肘用的是按劲,坠肘用的是采劲,厝肘用的是��劲,击肘用的是肘劲,贴臂肘用的是靠劲。


第二十二回   靠贴诸身

诗云:

    出肘如闪驹过隙,旋身一靠莫迟疑;

    顺其来力抹其肘,还以颜色来复去。

    太极最神贴身打,��捋挤按诸身宜;  

    周身太极得门径,武当问鼎终有时。

解曰:

对方出肘袭来,我视自身之便或左旋身或右旋身靠打即可化解对方来式,随即出肘还以颜色,恰似陈世二路结束前的靠、肘、炮三个动作。对方突破第二道防线时,诸身各处照样要打出��捋挤按四种劲路,这是达到周身太极境界的基本练习。

花絮:

414上午,勒克学完了"八法"的最后一个动作,我便教他如何分别用手、用肘、用躯干灵活施展��捋挤按四种打法。说到躯干时,我模仿师兄"松岳迎风"向我展示的绝技,我坐在沙发上,让勒克按住我两肩,告诉他设法不让我站起来,然后问他"准备好了吗"?勒克说" OK"。话音刚落,我已经轻松自如的站了起来。

教完拆解后的八法,我告诉勒克每一式要十步一趟来回打二十趟(与形意和直趟八卦练法相似),这个数字暗合陈发科师太祖每天练拳的遍数。如此下去,岂能练不好太极!


第二十三回  正本清源

当世之人学陈式拳,多望得正宗真传。然流派纷呈、名师泛滥,难免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近二十年来,得发科公(1887 19571928 年始在北京授拳)真传者尚几人舆?

河 南温县尚有发科公血脉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照奎之子陈瑜,虽辈分稍低,毕竟是发科公骨肉亲孙、秉承累世家学。上海顾留馨,乃发科公早期弟子,曾从陈微明学 杨式、从吴鉴拳学吴式、从孙禄堂学孙式,可谓尽得宗师亲传。山东洪均生,鸿篇巨著、逐式精解,为陈式拳立下不朽之作;早在1930年发科公与弟子的合影中,洪均生位列其中。在中央和高级领导暑期办公、疗养之地北戴河,李经梧是气功疗养院的专业太极拳教练兼针灸师,他 40年代初开始追随发科公学艺,直至1957 年发科公逝世,曾于1956年在北京市和全国大赛中夺得金牌,并受国家体委之托,拍摄过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京都得地利之便,发科公身边先后有雷慕尼 1932年拜师;田秀臣1941年从发科公学艺, 1946年正式递帖;冯志强1950年拜师,是当今在世的唯一的发科公亲传弟子。

不可否认,在发科公亲传弟子中,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各个是为普及陈式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但一师授九徒,各有千秋。弟子们并非把拳架打得和老师一模一样。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的影像资料已难得一见,陈小旺、陈瑜的VCD 俯拾皆是。顾留馨、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的视频虽极为稀罕,毕竟有拳友在网上公开。现将部分视频网址罗列如下:

1、   顾留馨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766/

2、   洪均生陈式一路与推手: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39628/

3、   雷慕尼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324/

4、   李经梧视频资料: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410/

5、   田秀臣陈式一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30972&mode=0#3692449

6、   冯志强陈式二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731510/

看 过以上视频之后,何为发科公拳架的精髓,拳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评判。我只想讲一下个人狭隘的评判标准:一是贴近性标准,越是发科公口传身授,在 发科公身边的时间越长,甚至能代师传艺者,其拳架应与发科公更为相似。二是普遍性标准,弟子们拳架中相似的内容,定源自于陈发科;特殊的内容,定为本人自 创;找不到共同内容,则取部分弟子中演练风格相近的部分。三是实用性标准,所谓实用性既包含技击的有效性和拳理的有效性,陈式拳自陈长兴(为避免争议,笔 者从无争议的传授人说起)历代传承皆以实用性为精髓,直到发科公始才社会性公开办学,相信发科公还是原汁原味,但陈式拳一经登上营生的舞台,难免会染上演 艺的色彩,后辈或美化或丑化或僵化或弱化或异化不难从亲眼辨别中得而知之。





No comments: